【禅】
什么是禅
[禅]佛教禅宗“禅那”的简称,巴利语Jhāna的音译。梵语是Dhyāna。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禅宗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
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叶飘零;眼前,萧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赵州禅师淡淡地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章禅师将茶水泼在地上,然后问:“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
大同禅师说:“可惜了一杯茶。”
这就是禅,禅者的态度,禅者的智慧。
一位禅僧向赵州请教:“怎样参禅才能开悟?”
百岁高龄的老赵州像是有什么急事,匆匆忙忙站立起来,边向外边走去边说:“对不起,我现在不能告诉你,因为我内急。”
刚走到门口,赵州忽然又停止了脚步,扭头对禅僧说:“你看,老僧一把年纪了,又被人称为古佛,可是,撒尿这么一点小事,还必须亲自去,无法找到任何人代替。”
禅僧恍然大悟: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的感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须自己亲口尝一尝。
什么是禅?凡是对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题目严格说来是有问题的,因为禅是不能讲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了把禅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
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所以,这个能解决生命问题,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学,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识份子和社会人士的重视。
「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能,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禅合乎真善美的条件;虽然不容易谈,可是要知道什么是禅,那我们就不能不尽力弄清楚。现在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这三部分是禅的历史、禅的内容与禅的修法。
和思想有关的
通过感觉得来而储存在大脑的东西称为“记块”,记块被生物钟的提示功能提取并暂时存在思维中枢的结果叫“忆块”,忆块被定向组合得来的东西叫“思块”,思块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思维”或“思想”或“思考”。在大脑里进行而没有表达出来的思块叫“脑语”(又叫“思想”等),通过语言和行为等方式将自己的思块表达出来分别叫“嘴语”(又叫“口语”)和“行为”(或叫行动),嘴语和行为合称为“能块”,能块就是一个人能力的表达。思块没有社会价值,但是它决定了你的大脑内的知识储存的状况,所以它同时决定了你的能块的发挥,一个人聪明与否,就是由思块决定的。
禅的历史
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可是,这些无数的文字般若,与禅宗的起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印度禅师代代相传,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到中国来,时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笃信佛法,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无量。当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他说:“我所做的这些佛教事业有无功德?”
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被泼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劳,怎么会毫无功德?所以,他对达摩祖师的回答,并不满意。
其实,从深一层面来说,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报,应属福德,并非功德。在禅的立场看,达摩祖师所说,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却不得梁武帝的欣赏,因此,达摩乃转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从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禅的高妙,确实不能以一般的见解去论断的。像梁武帝的这种用心,只求为善得福,并不是禅宗的究竟目标,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报而已,在禅师的眼里,是与开悟的道无关。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学,壮年在龙门香山出家,后入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不准许,神光遂在门外伫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腰。达摩见他确实真诚求法,允许入内。并问他:『汝究竟来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达摩喝道:“将心拿来,吾为汝安!”
神光愕然地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这时居然说道:“吾与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烦恼本空,罪业无体,识心寂灭,无妄想动念处,是即正觉,就是佛道。若能会心,佛性当下开显。
我们一般称达摩为中国禅宗始祖,而慧可就是二祖。
后来慧可传三祖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
神秀博通三藏,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讲经说法,教化四方,当时的人,莫不以其为五祖的传人。这时却从南方来了一个惠能,根性甚利,虽处南蛮犹獦獠之地,求法热忱,并不落人之后。
当他见到五祖时,五祖曾试探他说:『南方人没有佛性。』
当时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五祖经他这一反驳,知道这人是顿根种姓,非常人所及。为了考验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暂避众人耳目。
后来,五祖令众人各举一偈,以为传法的依据,若是见性,即得衣钵,成为五祖传人。这时大众都以为衣钵非神秀莫属,所以没有人敢与他竞争。
当时,神秀日夜思量,终于提出一偈: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一偈子,五祖认为虽然不错,但却仍未能见性。所以衣钵没有传给他。
惠能在柴房里得悉此事,心想我也来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语题在墙上。这偈语是这样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了,知道惠能已经见性。为恐其招忌,乃着人将偈拭去。然后到柴房敲门。问道:“米熟了没有?”
惠能答曰:“早就熟了,只等着筛耳。”
五祖遂又在门上敲了三下,惠能会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请他开示。
五祖传授他《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顿然大悟。五祖遂将衣钵传他,并命他南行,以待时机。五祖送到江边说:『我操船送你。』
惠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终成为震烁古今的六祖。
少林禅宗潘国静从这些历史记载,可知禅的风格确是相当独特的,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实是得其真机。但是由于禅门宗旨,并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禅的机锋教化,都是明心见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他的原则是建立在「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所以进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这一层的意义?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报,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吗?至于今天谁才能直探禅门本源?这就要靠众生求法的宏愿和实践了!而现代在少林寺众多的禅武修炼者当中,释延武,俗名,潘国静就是其中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人物,他参禅”是“外不着想,内不动心”,少林六祖惠能在《坛经》上说:禅乃梵文音译“禅那”,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息心静寂地参悟.
禅的内容
古今禅门公案皆为禅师考验或印证弟子悟道的对答,其实这种对答,就是一般人所谓的“考试”。不同的是,它是随各人的根性与时间、地点而变化,它没有明确的划一标准答案,也不是从思考理解得来的。所以,如果不是禅门的师徒,有时候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而且,如果用常人的想法来推敲,往往会发觉“公案”之违背常理。
禅是离语言对待的,是不可说的,一说即不中;可是,究竟真理固然如此,但对一般人如果不说,岂不是永远无门可入吗?所以,我们见到禅宗的语录居然也相当多,就是这个缘故。现在,我们就禅的内容特色列举几点,以为入门的契机,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禅门的风光。
(一)禅与自我
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有些是依他力的辅助始得成佛,而禅宗则是完全靠自我的力量。如净土法门持诵佛号,密宗持诵真言,都是祈请诸佛加被,配合自力而后得度。在禅门里有一警语:“念佛一句,嗽口三天”!禅师们认为成佛见性是自家的事,靠别人帮忙不可能得道,唯有自己负责,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证。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风光,人人具足,反求内心,自能当下证得。
宋朝时,大慧宗杲禅师要道谦外出参学,道谦不肯,后来宗元与他同往。宗元曾告诉他说,有五件事别人不能帮忙:走路、吃饭、饥、渴、排泄。
有人问赵州禅师道:“怎样参禅才能悟道?”
赵州禅师听后,站起来,说道:“我要去厕所小便。”
赵州禅师走了两步,停下来,又说道:“你看这么一点小事,也得我自己去!”
求法也如是,别人何尝帮得上忙?言下道谦恍然大悟。
从前父子两人,同是小偷,有一天,父亲带着儿子,同往一个地方作案。到那个地方时,父亲故意把儿子关在人家衣橱内,随后就大喊捉贼,自个儿却逃走了。儿子在情急之下,乃伪装老鼠叫声,才骗走了那人家的主人,终于逃了出来。
当他见着父亲的时候,一直不停地抱怨。
父亲告诉他说,“这种功夫是在训练你的机智,看你的应变能力,偷的功夫,而这种应变的智力是要你自己掌握的,别人是没有办法帮得上忙的。”
这一则故事,虽然不一定是实有其事,但正可以比喻禅门的教学态度。禅师们常常将其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识领域的死角,然后要他们各觅生路。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能够冲破这一关,则呈现眼前的是一片海阔天空,成佛见性就在此一举。“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这种披荆斩棘的创发宏愿,在禅门中可说是教学的基本宗旨。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修持上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这是禅的最大特色。
(二)禅与知识
禅不讲知识,因此,不受知识的障碍,也更视知识为最大的敌人。知识教人起分别心,在知识领域里,人们会因此迷失了自我,甚至为邪知邪见所掌握,形成危害众生的工具。所以,禅首先要求追寻自我,其过程和手段,往往不顺人情,不合知识,违反常理。
因为在禅师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红的,柳不一定是绿的,他们从否定的层次去认识更深的境界。他们不用口舌之争,超越语言,因而有更丰富的人生境界。傅大士善慧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语句,完全是在与迷妄的分别意识挑战,以破除一般人对知识的执著。扫除迷妄分别的世界,使人进入一个更真、更美、更善的心灵境界。禅语是不合逻辑的,但它有更高的境界;禅语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涵意。
六祖曾说:我有一物,无头、无脸、无名、无字、此是何物?
神会接口答道:此是诸佛之本源,众生之佛性。
六祖不以为然,明明告诉你无名无字,什么都不是,偏偏你又要指一个名字相(佛性)出来,这岂不是多余。禅的教学是绝对否定一般分别意识;不容许意识分别来参杂其中。
在佛门中,被人们赞美为知识广博的智闲禅师在参访药山禅师时,药山问他:“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智闲禅师愕然不能回答,于是尽焚所藏经书,到南阳耕种。有一天,当他在耕地时,锄头碰到石头,铿然一声,而告顿悟。“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这就是药山不用知识来教授智闲的原因。他要让智闲放下一切知识文字的迷障,来返求自心。这种超然的教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在一般知识界里,简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这是禅的另一项特色。
(三)禅与生活
人整天忙碌,为的是生活,为的是图已此身的温饱,可是这个“身”是什么?
禅师说:“拖着死尸的是谁?”
这种问题,在一般人是不容易体认得到的,人们辛苦地奔波,饱暖之外,又要求种种物欲;物质可以丰富起生活,却也常会枯萎了心灵;口腹之欲满足了,却往往反而闭锁了本具的智慧。人们的日常生活,完全在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下被向前推动着。善恶是非的标准,都是社会共同的决定,没有个人心智的真正自由;所以这一时代的人们,往往感觉到,虽然拥有了前人所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这是现时代的人类的悲剧。事实上,人们也逐渐地觉察到这一危机,也曾设想了许多补救的办法,社会哲学家,也提出了改良的方案,虽是改善了一部份,但对整个泛滥的洪流,似乎也无济于事。
禅,这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到处充满着生命力,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类生活意志的萎靡。
禅并不是弃置生活上的情趣,确切地说,它超越了这些五欲六尘,而企图获得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他一样的穿衣,一样的吃饭,“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如有僧问道于赵州禅师,赵州回答他说:“吃茶去!”吃饭、洗钵、洒扫,无非是道,若能会得,当下即得解脱,何须另外用功?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凡圣相通的。禅,不是供我们谈论研究的,禅是改善我们生活的,有了禅,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
(四)禅与自然
何谓禅?禅就是自然而然,禅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什么是道?“云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的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随地觅取,都是禅机;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俯拾即得。
但是,今天的人类,与自然是站在对立地位的,人类破坏自然界的均衡,把自然生机摧残殆尽,展现在世人眼前的一切,都靠人为的障碍机械操纵,而告僵化、机械化。这样生活下去,怎能感到和谐,怎能不感到空虚,使精神烦忧而痛苦呢?“禅”就如山中的清泉,它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他如天上的白云,让你飘流四方,任运逍遥。
(五)禅与幽默
悟道的禅师,不是我们想象中枯木死灰一般的老僧入定,真正的禅师,生活风趣,而且更具幽默感。在他们的心目中,大地充满了生机,众生具备了佛性,一切是那么活泼,那么自然,因此,纵横上下,随机应化,象春风甘霖一般地滋润世间;有时具威严。有时也至为幽默,这正是禅门教化的特色。
温州玄机比丘尼,参访雪峰禅师。雪峰问她:
从何处来?
从大日山来。
日出也未?
如果日出,早这溶却雪峰。(这是说我若悟道,则盛名必将雪峰禅师掩盖,哪需来向你请教)
雪峰又问:叫什么名字?
玄机!
日织几何?
寸丝不挂!
雪峰心想,你真有这个本事吗?随口说道:
汝袈裟拖地了!
这时玄机猛然回头,雪峰大笑说:
好一个寸丝不挂!
太监鱼朝恩,权震当朝,一日,问药山禅师:“《普门品》中说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请问什么是黑风?”
禅师并未正面回答,只是不客气直呼:“鱼朝恩!你这呆子,问此何为?”鱼朝恩听了勃然变色,正要大怒,药山禅师笑道:“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了!”
灵圳禅师参访归宗禅师,问道:“如何是佛?”
归宗禅师说:“不可语汝,汝不信;汝若信,过来吾告汝!”
然后细声贴耳地告诉他:“汝即是!”
这些弘化教导的手段是何等的幽默!
学禅,要有悟性,要有灵巧,明白一点说,就是要有幽默感!古来的禅师,没有一个不是幽默大师,在幽默里,禅是多么活泼!禅是多么锐利!
禅的修法
以上仅是就禅的历史和禅的内容特色,向诸位作简单介绍,现在我再进一步来告诉各位禅是如何修法。
古代禅师的棒喝,那是在教禅;禅者的扬眉瞬目,那也是论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是在参禅,赵州八十行脚,这是在修禅;这些典型,都留给后人很大启示,现分叙几点,略加介绍。
(一)提起疑情
世界上的大部分宗教,最重视的是信仰,而且不可以用怀疑的态度去追觅教义,但是禅宗在入门时,首先须提起的便是疑情。尤其禅门,更是要有大疑,才能大悟,若是没有疑情,则等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绝不会有开悟的时候。“如何是祖师西来大意?”“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这些问题,并不是要学禅的人去找资料写论文,它只不过是要提起禅和子的疑情而已。
(二)参究下去
疑情起了以后,进一步要用心去修,所谓迷者枯坐,智者用心。用心是随时随地,用全副精神去参,并不是在打坐时才是用心参禅,这么追本溯源的疑下去,问下去,一直到打破沙锅问到底,则豁然大悟,这种开悟的境界能描述吗?很难。只能告诉大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三)身行力学
本来禅是不可说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我今天在这里说了许多许多,已有画蛇添足之嫌,事实上,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生活上去实践,衣食住行处寻个着落。那么,一屈指,一拂袖,上座下座,无一不是禅,各位,若要再问什么是禅,我告诉你:“睡觉去!”懂不懂?不懂!不懂!参!
禅和老庄
胡适曾说:“中国禅并不来自于印度的瑜珈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珈或禅那的一种革命。”铃木大拙曾说:“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他认为中国人把禅解作顿悟,是一种创见,也足证中国人不愿囫囵吞枣似的吸收印度佛学,他说:“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像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禅宗的形成最早是受到大乘佛学的推动,由于大乘佛学的推动使老庄的透彻见解,以禅的方式上获得了复兴和发展。ThomasMerton曾说:“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人。”可以说,禅师们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庄的见地一致的,道德经的第一、二两章便说出了禅的形而上基础。至于禅和庄子的关系,铃木大拙分析得非常清楚,他说:“禅师的最明显的特质是在于强调内心的自证。这种自证,和庄子的坐忘,心斋和朝彻是如出一辙的。”“坐忘”两字的原意,可以说是坐于忘,或沉入于忘的境界。这个忘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忘己和忘物。下面是庄子描写有关坐忘的故事:有一次,颜回告诉孔子说他的功夫大有进步,已忘了仁义,孔子认为他还不够深刻。过了几天,他告诉孔子说他已忘了礼乐,孔子仍然没有加以赞许。再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告诉孔子说他已“坐忘”了。这境界连孔子也有所不知,反问颜回,颜回解释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开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心斋”见于庄子人间世中孔子和颜回的一段对话,据说颜回有一次要到卫国去游说,孔子浇了他一盆冷水,认为他还没有做到纯一不乱的境界,如果贸然去谏,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于是颜回便向孔子请教方法,孔子告诉他要“心斋”说:“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心。”“朝彻”是道家修练的一种境界,庄子曾描写过一段有关朝彻的故事。有一次,有人问女偊,为什么他年纪那么大了,但容貌还是嫩得像小孩一样,女偊告诉他这是得了道的功效。那人又问女偊:他是否可以学道呢?女偊坦白的说他不是学道的材料;接着便把自己教学生卜梁倚的经过告诉他说:“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我们不能否认禅师们都是佛家,但他们对于老庄思想的偏爱,却影响了他们在佛学中选取了那些和老庄相似的旨趣,而作特殊的发展。
禅的人生智慧
【主讲人】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方美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要从事东、西方美学史、美学理论及悲剧等方面研究,已出版多部专著并多次获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内容介绍】
什么是禅?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翻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含意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有祖师禅与佛祖禅两大区别。禅不是烧香拜佛,不是诵读佛经、修炼打坐。禅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是一种独特的哲学观念,是一种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方式,是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到底禅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禅文化如何与当今社会紧密联系,禅能让我们体会怎样的人生态度呢?在这里,邱紫华教授用风趣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极有趣味地阐释禅学的基本思想、禅宗关于人生的基本理论、禅宗关于人生的智慧,让大家在深刻的禅理中体会思想的乐趣。
【内容目录】
禅与金钱
禅与情爱
禅与职责和道义
禅与无凡无圣
禅的人生境界
不立文字
[编辑本段]禅语数则
【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悟性如光】
读佛经。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惹尘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放下】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讲师:释果宁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释果宁法师,西藏工作八年,赵朴初学生,由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剃度出家,在莆田广化寺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授比丘大戒。大师弘法于海内外,广受欢迎。目前大师以弘扬佛法禅学为己任,旨在帮助大家认清自己和人性,解脱痛苦和纠缠,寻求人生的智慧。
主要作品
《禅—生命的和谐》
内容大纲:
果宁大师告诉我们,在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的今天,不要再不断一味地喂养那个难以喂饱的头脑乃至欲望,要对我们的心灵加以重视,让我们的心灵不断净化,重新获得属于我们生命的那份和谐……
第一讲:理性、情感、本能三者在生命中的关系
第二讲:禅----需要与欲望的区别
需要是此时此刻的需求,是自然的需求;欲望就是你的欲念,向着未来在运动
第三讲:禅----男人与女人的和谐关系
“爱”是占有,“情”是享有
第四讲:家庭和谐的要素
“丈夫”:一丈以内是你的夫!女人应该多绐自己的男人一些空间…..
第五讲:生命的和谐
心灵是慈悲和爱的源泉
第六讲:上善若水(一)
水---可柔可刚;水---不变随缘
第七讲:上善若水(二)
水---居高居低皆平;水---无分别心
第八讲:做好今天的你
因是今天果是明天
第九讲:禅修
宽恕别人善待自己
第十讲:感恩之心
常怀感恩之心人生就快乐无比
第十一讲:什么是禅?禅是什么?
真正的善恶在你的心里,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在做这个事情很重要
第十二讲:禅不是宗教禅是生命的和谐
心静则土静
分集介绍:
第一集:
果宁曰:
当你处在内外的冲突中,同时被撕得四分五裂,内心充满了压力、苦闷、孤独,感到身心疲惫,难以承受时,.首先要弄清楚怎么迷失的,是如何被撕裂的,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是说杀人的屠刀,而是指执着这个念头,一旦放下就能彻悟…...
第二集:
果宁曰:
头脑是理性,要是过分的理性,缺乏心灵的感受和情爱,那么这种人是非常冷酷的……
需要是此时此刻的需求,是自然的需求…..
欲望就是你的欲念,向着未来在运动,这就是欲望….
尚若我们生命的能量都被欲望所消耗掉了,忽略了这个可以满足的东西,那么我们终究不会满足,只因欲望是无法满足的……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
第三集
果宁曰:
现在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幸福指数反而降低了,可见幸福的含义不是外面能拥有的,还是在于你心灵的感受…….
古人的智慧:
“男”=田+力:用力量去征服土地
“安”=宀+女:房子里有个女人就安定了
“家”=宀+豕:房子晨养头猪,就是家了
“婚”=女+昏:男人遇到女人昏头了,就结婚了
“情”=心+青:人只要时刻有情,就会拥有一颗年轻的心
…….
果宁曰:
“爱”是占有,“情”是享有,只要婚姻能够按照“情→爱→欲”的方向发展,那么家庭就会和谐美好……
第四集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
古人的智慧:
“丈夫”:一丈以内是你的夫!女人应该多绐自己的男人一些空间
“妻子”:妻子像孩子,男人对待自己的女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果宁曰:
你真的想找到那份和谐吗?夫妻之间真的要找到长久的恩爱吗?我们不但要理解到古人给我们的这些智慧,而且要从中去不断的感受,最终找到那个和谐的钥匙…….
庭是这个社会组织的小单元,要是家庭和谐了,这个社会也就和谐了。
知己就是智慧,所以一个人想要拥有智慧,不但要拥有知识,更应强化对自我的认知。
组建一个家庭或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把你的心性找到,看清楚自己……
第五集:
果宁曰:
头脑心灵、本能三者的相互包容相互接受,就产生了人的和谐。心灵是慈悲和爱的源泉……
当一个人孤独,焦虑、无助时,不是别人忽略你,也不是社会抛弃你,而是你还没有绐自己的心灵找到家,即:宁静、安详、自在
第六集:可柔可刚、不变随缘
古人智慧: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在禅者的眼中看来,每一个季节都非常的好,禅者懂得顺应,顺应自然、顺应天地的变化、顺应社会。。。。
果宁曰:
当你需要表达你的情爱的时候,需要表达你对他人的关怀的时候,你要柔情似水;当你要断掉自己邪恶的念头,或是一些举止的时候,要像种决堤的洪水一样势不可挡,把它冲洗干净…….
水,因为它从来没有固执己见,它会顺应你,但是当它顺应你的同时,它却把你给改变了。
仁者为什么没有敌人,并不是说天下没有人是他的对手,而是他根本就没有树立对手和敌人。
倘若你还有对手,那只能说明你自己还有问题,还有障碍还没有超越……
第七集水,居高居低皆平水,无分别心
果宁曰:
当你事业、人生处于处于一个比较成功的状态的时候,要牢记“谦受益满招损”,要不断的提醒自己,我的这个成就来之不易。千万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得意,而断送了自己…….
当你事业平平,一事无成时,应怀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心理去看世界,要相信机遇对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要自卑,自信就是成功的保障。高低贵贱存在于自己的心灵……
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烦恼,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痛苦和不安?因为我们分别,分别你我他,分别是好是坏,分别是得是失……
第八集:因是今天果是明天
果宁曰:
过去的不可能再回来,未来还没有到来,是虚无缥缈的。在时间的长河中,唯有今天,唯有这个当下,是值得你好好去活的…….
明天是因为今天才产生的,每一个明天都是因为今天变成的。所以明天的花朵开得怎么样,要看今天的根扎的怎么样,肥施的怎么样,才能看到明天那美丽鲜艳的花朵,那就是收获……
万事万物都像大海的波浪一样,只是个有形的东西,那个有形下面的无形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世界的本源……
第九集宽恕别人善待自己
果宁曰:
人生就像一幅油画,近看全是色块,但是远看却很美。这是由于有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当你隔得远再去看它,再去回味它,你会发现回味无穷……
宽恕他人就是在善待自己,要懂得怎么样去求得觉悟,怎样打开你的心量,破除我执……
第十集常怀感恩之心人生就快乐无比
果宁曰:
夫妻之间一定要相互感恩,哪怕对方在你饥饿的时候,只给你做了一次饭;在你寒冷的时候为你披过一次衣;在你病痛的时候,为你递过一次药;在你无助的时候,曾牵着你的手给你过温暖和勇气。你都要身怀感恩,感恩你的另一半。因为夫妻之缘是一生当中最大的因缘…
一个真正懂得爱自己的人,珍惜自己的人,他就懂得怎样去爱别人,珍惜别人。爱从爱自己开始,爱是不能占有的……
第十一集
果宁曰:
凡人与圣人的区别:圣人的心是能转境的,凡人的心则被境所转……
改变一个人不是改变他的行为,而是要改变他的头脑
真正的善恶在你的心里,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在做这个事情很重要…..
果宁小故事:
过去有个大文豪苏东坡特别好禅,又很喜欢跟一个名叫佛印的禅师斗智。有一天,苏东坡写了一首诗请禅师欣赏,当禅师正在欣赏他所写的诗时,突然东坡先生发现有条狗正在咬骨头,苏东坡跑过去就把骨头从狗嘴里边抢出来,顺手扔在旁边的那条河里。狗马上冲过去,跳入河里继续去咬那个骨头。东坡拍一拍禅师的肩膀说:“狗咬河上(和尚)骨”。说完便哈哈大笑起来。没想到佛印禅师面不改色,顺手就把他的诗扔在水里边说:“水漂东坡诗(尸)”,佛印禅师同样也哈哈大笑……
第十二集:心静则土静
果宁曰:
人生有两个命,一个命就是生命,就是你的身体。你的身体灭了,这个命就没了。但是还有一个命不是身体的,是心灵的,是智慧的慧命,这个命不在这个生死之中。倘若你真的懂得禅修,你就能找到这个命……
不要一生去获取那些都带不走的东西,我们可以去奋斗,去获取。但是不要把所有的生命能量,全耗到上面去了。留一点点给自己,这就是你善待自己的充分表现……
《果宁话西游--禅悟人生[1]》
《果宁话西游--禅悟人生》各集主要内容:
公元627年,玄奘师徒启程西行,踏上漫漫取经之路。途中历经磨难,终得真经...
今天,让我们随着释果宁大师,穿越时空,漫话西游禅悟人生!
第一集:唐僧师徒各自代表了儒、道、释思想的哪些含义
一、《西游记》里面所表现的心性学思想,即儒、道、释三家的思想
1、释(佛):西游代表走向西方,离苦得乐
2、儒家:治世的思想,即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
3、道家: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小龙马各代表着怎样的含义
1、孙捂空--人的心
2、猪八戒--人的情
3、唐僧--人的身体
4、沙和尚--人的本性
5、小龙马--人的意志力
第二集:心猿归正--心正齐天,心斜压山六贼无踪--六根清净乃取经之本
一、唐僧收服悟空(心猿),归正自己的七十二班变化的“心”
二、孙悟空将六贼打杀
1、六贼: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
2、悟空杀六贼,代表要做大事,首先要用心来克服自己的六欲
第三集:意马收缰--成大事之人,意志坚韧也悟空收八戒--成大事之人,要做到八戒
一、唐僧收服小龙马,达到心意合一
1、小龙马代表唐僧的意志力,此谓意马。
2、我们的意志,起初就像野马,只有确定了前进的目标,才能专心专意的取得真经。此谓收缰
3、心意合一,志向坚定。没有到不了的西天
二、悟空收八戒
1、猪八戒代表唐僧的习气和情欲,最终被悟空收服并另取名为“八戒”,意在人生的历程中要时刻用心来遵守人生的戒律,做到心与性的合诣,最终成就自己...
第四集:本性现前--沙悟净,我们每个人心里的那份净土团队完成--心、性、情、意、身一个完美的团队的组成
1、悟净代表我心乃净,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份真性,倘若我们在人生的路上能够保持那份真性,心地明亮的为人处事,那么真经将近在咫尺
2、一个完美团队的组合:心、性、情、意、身合一。对于企业而言,唐僧师徒等人的组合,也不失一个好的团队:唐僧代表董事长;孙悟空代表总经理;猪八戒代表销售、公关;沙僧代表人事、财务;小龙马则代表企业的龙马精神...
第五集:三打白骨精--断掉情、爱、欲葆赤子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一、三打白骨精
1、白骨精的三个形象分别代表了唐僧的情、爱、欲
2、代表唐僧心的悟空将它们全部打死,说明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爱、欲,不要让其成为我们前进的障碍
二、葆赤子之心
1、赤子在《西游记》中指的是红孩儿,在现实生活中则代表的是每个人的那份童心。一旦人生的路上遇到了适,那么我们一定要认清现实,要顺应事态,千成不要动被自己的“三昧真火”烧毁了
2、亲子之道--要成就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融合到一起来教育孩子,帮其保住那份童心
第六集:真假猴王--自己的真心与假心
一、真假猴王
1、真假猴王指的就是自己的真心和假心,真心一失,假心就起,所谓恶从心起。这也就引出了唐僧取经路上的又一劫难
2、这个故事所揭示出来的道理是一定要为了自我而活,要对自己真实,不要被所谓的虚荣心害了。只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真实才能助我们战胜一切障碍...
第七集:除蜘蛛精--断灭七情喜、怒、忧、惧、爱、恶、欲除却众心--人生成功的关键就是一心一意
一、断灭七情
1、《西游记》中的七个蜘蛛精指的就是七情,即:喜、怒、忧、惧、爱、恶、欲
2、这个故事绐告诉我们在人生的路上做任何事都要身心合一,不要像蜘蛛一样左牵右挂...
二、除确众心
1、《西游记》中众心指的是唐僧取经到时遇难比丘国,国王受妖精蛊惑要唐僧的心来做药引子,结果被悟空打杀。。
2、这个故事警示我们人生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心一意
第八集:九思成圣(上)--视、耳、色、貌、言、事、疑各自所思
九思指的是唐僧师徒将到佛国时遇到的九头师
1、视思明:当我们看事物时,要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要被事物的假像所蒙蔽
2、耳思聪:如果我们能管住我们的耳朵,辨别出真假是非,那我们将不再被外物所伤
3、色思温:色代表情绪,温代表喜怒哀乐皆不发。成大事,情绪控制要达到喜怒哀乐皆不发
4、貌思恭:貌代表形为,恭代表恭敬心。做任何事都应有一份恭敬心去对待
5、言思忠:言代表言语。此句意为不说谎话
6、事思敬:敬代表全力以赴。做任何事都应全心全意的去做
7、疑思问:“君子不耻下问”就为此理
第九集:九思成圣(下)--忿、见各自所思
1、忿思难:忿代表忿忿不平;当我们遇到别人对自己发火时,换位思考一下他的难处,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见得思义:君子看到的都是义,小人看到的都是利。无论别人给予了我们多少,我们都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3、道(仙):人+山,所以道家倡导的是就不食人间烟火,脱离现实
儒:人+需,人所需要的,是现实。是治世的思想
佛:人+弗,有和无的概念
第十集:即心即佛--历经艰险,终得真经
当唐僧师徒历经磨难,克服了自身的种种习气,终于成佛了
1、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只要懂得约束自己,终可成圣...
2、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用以警示大家,做人要心身合一,才能终得真经
3、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因为至终未戒掉吃欲,所以最终吸被封为使者
4、沙和尚被封为金身罗汉,因沙和尚代表人的本性,像金一样真贵,所以被封为金身罗汉
5、小龙马被封为天龙八部护法,小龙马代表人的意念,我们要时刻捍卫自己的意念,所以被封为天龙八部护法
《果宁话西游》内容介绍:
第一讲:唐僧师徒各自代表了儒、道、释思想的哪些含义
第二讲:心猿归正---心正齐天,心斜压山
六贼无踪---六根清净乃取经之本
第三讲:意马收缰---成大事之人,意志坚韧也
悟空收八戒---成大事之人,要做到八戒
第四讲:本性现前---沙悟净,我们每个人心里的那份净土
团队完成---心、性、情、意、身一个完美的团队的组成
第五讲:三打白骨精---断掉情、爱、欲
葆赤子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第六讲:真假猴王---自己的真心与假心
第七讲:除蜘蛛精---断灭七情喜、怒、忧、惧、爱、恶、欲
除却众心---人生成功的关键就是一心一意
第八讲:九思成圣(上)----视、耳、色、貌、言、事、疑各自所思
第九讲:九思成圣(下)----忿、见各自所思
第十讲:即心即佛—历经艰险,终得真经
电影:《禅》
禅中文片名:禅
英文片名:ZEN
原文片名:禅ZEN
国家地区:日本
影片类型:剧情
语言:日语
片长:127分钟
上映时间:2009年01月10日
导演:高桥伴明
编剧:大谷哲夫高桥伴明
主演:中村勘太郎内田有纪藤原龙也高良健吾西村雅彦哀川翔笹野高史
官方网站:www.zen.sh/
剧情简介:
“人为何无法逃脱这个世间的纷争、病痛与死亡?我希望你能发现从痛苦中解脱的办法。”母亲伊子(高桥惠子饰)说完这番话就离开人世了。那一年,道元才8岁。
16年后,道元(中村勘太郎饰)为寻求佛法,来到了宋国。但是,这里大量的僧人受官府贿赂,腐败不堪。一名年轻的僧人寂元(郑龙进饰),出现在失意的道元面前,他带着道元前往天童山。景德寺的住持如净禅师(郑天庸饰)一眼就看出了道元身上的才能,而对道元来说,他终于在如净那里找到了真正的佛法。于是,道元归入如净门下修行。某个夏日的拂晓,道元悟出了真道。
归国后的道元,栖身于建仁寺,执笔撰写《普劝坐禅仪》。周围无心向佛的僧人孤立道元,但道元一心钻研辩道的精神,得到了年轻僧人俊了(高良健吾饰)、原达磨宗的怀奘(村上淳饰),以及从宋国来此的寂元等人的支持。与寂元再会的道元,决意在日本建立如净禅师所授的佛法。
否定宗派理论的道元,被打上邪教的烙印。比睿山的僧兵对他展开了追捕。镰仓幕府的六波罗探题,波多野义重(胜村政信饰)出手相助,将道元他们安置到洛外深草的安养院中。
道元并为因此而停止讲佛授道。**阿铃(内田有纪饰)一个人艰辛地养着家中生性懒惰的丈夫松藏(哀川翔饰)与尚在脯乳期的中婴孩,在失去孩子后,阿铃开始自暴自弃,这时她遇上了道元,并在道元的教导中重新振作了起来。
不久,嫉妒道元的睿山僧兵袭击了深草的兴圣寺。义重再度帮助道元,将他们转移到了越前志此庄,在那里,阿铃也成为了道元的门生。
进入永平寺后的道元,继续教导弟子,指导迷茫与世间的人们。一天,义重来访永平寺。当时执政者北条时赖(藤原龙也饰),因早年的战争伤人无数,如今夜夜受冤魂折磨。义重请求道元能帮他摆脱痛苦。于是,道元与寂元一起前往镰仓。与北条时赖会见后,道元称“只管打坐”便可化解一切,并用“水中之月,无法用刀剑斩断”的隐喻,令时赖放下太刀,归心佛道。
雪中的永平寺,道元在坐禅中,走向了54年生命的尽头。
幕后制作:
?追溯乱世名僧一生为现代人带来心魂安宁
主张“只管打坐”的道元是日本曹洞宗的开山之祖,他死后受封“大师”,影响相当深远。以“禅”为名的本片记述了道元禅师的一生,是一部难得的关于出家人的传记片。
本片是在研究道元的专家——大谷哲夫的热意促成下得以开拍的。大谷是驹泽大学的前总理事长,曾经出版过不少关于道元的专著,还写了一部传记小说《永平之风道元生涯》。将道元的人生历程搬上银幕是大谷多年以来的夙愿,此番机缘巧合万事俱备,才终得圆梦。大谷担当了影片的制作总指挥之职,而他写的传记也成了本片的蓝本。
与亲鸾、日莲等名僧相比,道元的人生并没有多少戏剧性,他所主张的禅宗义理也缺乏振聋发聩激动人心之处。不过,在大谷看来,道元简洁淡然的生存之道中蕴含着富有感染力的冲突。道元十四岁出家,当即提出了触及佛教教义核心的问题:“若说人本来就是佛,那为何还要修行?”他从中国获得真传归国后,又屡遭比睿山传统势力的打压,其中曲折道之不尽。在镰仓乱世,道元主张远离世俗与战乱,回归本我,专心打坐。他清越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超越时代的伟大宗教家。另外,道元的修行之法也成了日本形式美的组成部分,溶入日式传统文化之中。
二十一世纪的日本,许多社会现象反映出人心的荒芜与失衡。大谷认为这和日本人伦理观念的崩裂有关,传统的伦理观建立在本土化的佛教、神道教和儒教之上,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现代人因为失去了心灵的支点而无措暴走。大谷主张,提高对佛教的关心有利于改善这些问题。“历史悠久的佛教在各个时代给人以心魂的安宁。我们的祖先因为接触佛教而获得了与大自然共生的勇气和对万物的关爱之心。佛教带来的安宁能够支撑当代日本人。”在这样的时代,宣扬道元的精神无疑是一则药方,而《禅》这部电影正是能让人心回归宁静平和的治疗。
执导本片的高桥伴明表示,道元是他最崇敬的三位宗教家之一。怀着这份崇敬之心,高桥在一个月内就完成了剧本。对于原作中的史实部分都不做改动,严格尊重历史。为了增强观众的共鸣,高桥虚构了阿琳和俊了这两个与普通市井百姓相近的人物,将他们的故事织入道元的主线剧情,为影片增添了几分亲切感。
?歌舞伎明星扮演禅师剃发入寺修行数月
出身于传统艺能世家的青年歌舞伎演员中村勘太郎应邀饰演道元禅师。中村勘太郎的活跃范围并不限于歌舞伎舞台,他不时涉足影视领域,还演过若干话剧。他曾在奇幻题材的电影《时光回转》中出任要角,不过独力担纲电影主演还是头一遭。此番扮演的角色是古代高僧,而且年龄跨度高达三十岁,难度相当大。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中村在开拍四个月前便前往道元开创永平寺修行。他与僧人们一同坐禅、打扫、诵经,切身感受道元禅师的精神。回忆起这段修行时,中村说:“那真是相当辛苦啊。不过,这些东西不亲身经历就无法体会到,这场锻炼对我来说帮助很大。让我在头脑中对角色有了具体的构想,同时,内心也深受震动。”由于去大宋求法是重头戏之一,中村还特地花了半年时间从基础开始学习汉语,拍摄期间也请了老师陪同执导。拍摄期间,中村甚至不太吃肉,还戒了酒,可以说是全身心地进入了角色。
在配角阵中,有曾经红极一时的内田有纪,她饰演一位在乱世中努力求生的坚强女性。话剧天才藤原龙也也友情助阵,扮演为恶灵所苦的北条时赖。此外,村上淳、哀川翔、胜村政信、笹野高史、西村雅彦、高桥惠子能众位实力派的加盟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老演员郑天庸也在片中登场。
?摄制组取景各大禅寺开进佛门禁地
在拍摄前,主创人员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寻找合适的外景地,他们收集了大量资料,差不多踏遍了日本曹洞宗的所有名刹。开拍后,摄制组的足迹遍布日本一府九县,还有一个分队前往中国苏州取景。
寺庙是特殊场所,拍摄都是在严格遵守各寺规定的情况下小心翼翼地进行的。最后道元禅师圆寂的那场戏摄制于神奈川县最乘寺的禅堂。这个禅堂往常从不向外人开放,因为是关于道元的电影才特别破例。
道元禅师有一首著名的诗歌:“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为了衬托道元的精神境界,高桥导演特意将日本四季的美景溶入片中。影片主要拍摄期是3月10日至4月30日,而最终拍完则是八月末,有一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拍景上。
名寺古刹的韵味和怡人的自然景色也是本片的重要看点。
花絮:
?饰演道元母亲的是高桥伴明导演的夫人高桥惠子。
?扮演怀奘、寂元、俊了、义介的演员在开拍前都前往驹泽大学的竹友寮进行了修行。内田有纪也去禅宗寺院体验出家的生活。她还特地拜访了曹洞宗的尼姑,了解各种情况。有意思的是,和她交流的尼姑竟然是高桥导演大学时代同参加电影协会的学长。是道元带来了时隔四十年的重聚。
?影片中道元在大宋修行的戏不是在中国拍的,而是在日本的永平寺、大本山、总赤寺拍摄的。
?电影完成后,中村堪太郎和他的父亲著名歌舞伎演员中村堪三郎一起观看。父亲对儿子的表演相当赞赏。
?兴圣寺起火是片中的一场大戏。摄制组在千叶县包下了一座山头,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搭建露天大型布景。为了让火蔓延到周边,做了周密的保护工作,为了保险,还实现反复测试。着火的时候,由于噪音太大,无法录下演员说的台词。道元在这个场面中的台词是在预先试演时录好、然后在后期制作时再配上去的。
禅与企业管理
第一章人间禅道是沧桑
1、“禅”之本义——心灵自由之旅
2、“禅”之渊源——古老的中国智慧
3、“禅”之境界——何处惹尘埃
4、禅心——现代管理密匙
5、禅道——内圣外王之道
6、禅思——企业文化内核
第二章禅道中的经世济民
1、禅解古代中国及日本文化
2、禅解***思想
3、禅解百色禅师
4、禅宗的丛林制度——诚信为先
5、企业管理的精髓——以德服人
第三章禅的教育与修炼
1、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
2、以智慧为依归
3、禅学教化与企业精神
第四章智慧、顿悟与脑能开发
1、天水之朝——宋文化的精神内蕴
2、参要真参——引爆大脑激情
3、悟要实悟——洞开的智慧
4、涅盘妙心——当下的力量
第五章禅学的新生
1、5S管理中的禅道精神
2、思古与复古——现代制度的古老内蕴
3、日本企业文化与中国禅文明
4、企业生存的根本——不破不立之道
5、企业成败的关键——分寸与规则
第六章禅心如月我如镜——企业家的修养
1、禅的生死之悟
2、真修实证,不立文字
3、独立思考的能力
4、回报社会的行动
5、与天和道
6、和谐之学
7、大仁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