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渊看着宋应星的文字,其中几篇他匆匆而过,然而有几篇却是让他反复浏览。
“先生,这篇之中提到万历之时扬州盐商所有资本三千万两,一年所生利息九百万两,不知道先生能否展开解释一下。”
“当今之世,放贷之利近三成,至于放贷于小农平民,更有九出十三归的规矩。”宋应星提起了扬州的盐商:“盐商资本雄厚,其本业除经营盐业以外,更兼放贷。每年所获之利九百万两,若能收取其中四百万两,则朝廷百姓皆可脱困矣。”
宋应星接着又解释了一番,让杨渊对大明所谓盐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如今大明的盐引制度,解释起来很简单,就是垄断。盐商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地的盐商,主要是负责从盐户那里收购生产出来的食盐。
另一种则是购买食盐然后转运到各地的行商。
前者负责在地的采购环节,是盐的主要提供者,后者是盐的主要行销者。
而朝廷所扮演的角色则是一个中间的监管人。
行销食盐的商人要想贩盐就需要盐引,而盐引则是指定某几个地区的。
比如你的这一张盐引指定是贩卖到江西,那你拿到湖广去卖就算是私盐。这一张盐引要指定到广东去卖,你拿到广西去卖就算是私盐。
要拿到盐引,就需要向朝廷缴纳银两,而盐商是有准入门槛的,非富豪不能入场,这就导致了扬州作为两淮盐商的聚集地,常年囤积着大量的白银资本。
他们的投机项目一个是盐引,另外一个投资方向就是放贷。
而放贷的对象就是苏州、杭州一代以织造为主业的工厂主,在隆庆开关之后,以江南为代表的织造业迅速发展,大量的利润在织机之上产生。
海贸的良好前景也引得盐商们的兴趣,他们通过将手中的资本借贷给织造业工厂主的方式牟利,根据如今普遍的利率高达百分之三十。
海贸的高额利润增加了织造业的投资意愿,也扩充了他们抵抗高利率的能力。而扬州盐商也在这个过程中牟取了暴利。
按照宋应星的推算,两淮盐商在其中每年获得的利润规模就有九百万两之多。
针对大明王朝目前的危局,宋应星建议朝廷向这些盐商课税,即便是加以高额税率,在盐商们九百万两的利息收入之中收取四百万两的税收。
这四百万两,足以让内地的农民解危舒困。
杨渊读到这里,心下不由得一声长叹。
王阳明说过,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
宋应星之策就是攻杀心中贼最好的办法啊。
后世人物,谈及解救大明的危亡,落脚总在商税二字上面。
宋应星这个办法,却是更进一步,直接砍向了两淮盐商。盐商资本与官僚紧紧相连,从阶级上看,是最软弱的,反抗能力也最低,向他们征收利税,对工商业和民众的负担也更低。
宋应星这一策,虽不能让大明王朝从此转危为安,却是为王朝赢得转型时机的最好办法。
如此人物却沉沦下僚,这大明王朝如何不亡?
杨渊觉得宋应星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就在于,他具备一种明显的改革思维。
许多人谈及盐法,就一定要回到明初的“开中法”去。杨渊以为这种回头看的思维是要不得的。
开中法之所以败坏,一定是有败坏的原因。要想强行扭转时光,回到当年开中法的时代,就好像儒家门生动不动就要行井田,恢复周朝制度一样。
这是缘木求鱼的开倒车。
而宋应星的看法则是根据当前的实际,寻找出来一条对朝廷、对百姓最合适的办法。
“如今朝廷所缺的是白银么?”
宋应星看着杨渊:“白银,不过一阿堵物耳,何能称之为财?假若我有纸张万刀,意图出售,自然有纸商带着黄金白银上门求购,我有米粮千仓,上门之粮商还会少么?”
“当今所缺的不是白银,是粮食、布匹、林木。为何会缺呢?皆因豪族缙绅不思经营,反而盘剥小民,以九出十三归为善政。小民辛苦一年,所得尚不足以还抵利息。”
杨渊觉得杨世禄似乎受到了冒犯。
“小民不管如何辛苦,完纳利息赋税之后一样不免于饥寒,自然乐于从寇。而田亩自然荒废,织机之上蛛网叠生。若能减定息额,五谷自有民来耕种,布匹自有女来织成。”
好么,这都已经要减租减息了。
任何一个社会,如果盘剥太重,那自然会伤害生产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平衡。
“宋公此篇弘文,果真不凡。”杨渊叹息一声:“学生愿意请人制版,务求刊行天下。”
“宋某此篇文字相当偏激,”宋应星语带嘲讽:“杨公子居然以为可以入目?”
宋应星这篇议论,其中有些部分是指桑骂槐的批评士绅,有些已经是指着鼻子痛骂了,不过杨渊却觉得宋应星的这篇文章站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之上。
“宋公这篇文字,在下对其中一句甚为欢喜。”杨渊由衷感慨道:“从来成法,未有久而未变者。宋公既在汉中,愿与宋公协力,使我汉中成一方乐土,武陵桃源。”
宋应星闻言却笑:“杨公子不过一介生员,尊父不过一在籍乡绅,在下也不过是县中下僚,莫说汉中府,便是南郑……”
“洋县。”杨渊说道:“治国先治县,学生愿以洋县试之,请宋公助我。”
宋应星脸上忽然正色:“不知道杨公子准备采取何等手段?”
杨渊思忖片刻:“便是要在这减租减息四个字上下功夫。”
“这四个字没有尸山血海的功夫怕是做不到……”
“这里面千头万绪,还请宋公助我。”
杨渊非常诚恳地看着宋应星:“若能有先生襄助,便是尸山血海,不才也敢闯上一闯。”
“宋某没有这等胆量。”宋应星看着杨渊提出了他的第一个建议:“我以为杨公子若真想有所作为,不如先从简单的开始。”
杨渊看着宋应星:“宋公的意思是?”
宋应星道:“若以我看来,减租事大,减息事小。当以减息为先,而若要减息,则要多管齐下才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ooktxt.net。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booktx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