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文三年开始,朱允炆逐步加强王府长史的权力,规定长史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同时削弱藩王对军队的控制,他用写私信的方式让藩王遇事多与当地都司商量,不要自作主张,这样虽然藩王参与了大部分的决定,但在藩王的所作所为,朱允炆都是看得到,控制的了的。久而久之,大部分藩王都很知趣,逐渐称病不理军务了,开始了给当地官员打小报告的新生活。
成为储君以来,朱允炆就一直在折腾,一直在打仗,从洪武末年的漠北之战、即位之后的燕王之乱、开发辽东、归化女真、建府乐浪等等,这五六年来,大明军力损失接近五十万,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加之国库空虚,迫切需要休养生息。
所以朱允炆改变了策略,除辽东仍在清剿、归化女真人之外,陆地上极少用兵,但水师却作战频繁,主要是为了肃清海盗和倭寇。
在得到济州岛后,大明获得了一条沿朝鲜半岛南岸前往倭国的商路,商人一般从大连或登州上船,前往平壤,然后越过江华湾,到达济州岛,再越过对马海峡,到达倭国的九州和本州进行贸易。大明的丝绸、瓷器、玻璃、铁器等等物品在日本很受欢迎,这样日本的白银就大量的流向大明;同样日本商人也可以在平壤、大连、登州等海关进行贸易,获取大明的铜钱和银票。
对于南方,自从在台湾岛上分封了代王、台王,台湾也逐渐繁华起来,台湾和福建沿海的贸易越来越发达,台湾岛上有大量的白糖,但其他物品短缺,这促进了双方的贸易,这条路线坐船不过一日夜即可抵达,所以对双方来说,如同隔壁一般,所以贸易量非常大,而台湾的面貌也飞速改变,逐渐有商人、百姓主动迁往台湾,进行贸易和生产,这让朱允炆很是欣慰,因为弟弟台王允熥的抱怨越来越少,太后慢慢也不埋怨朱允炆了,甚至建文五年,太后吕氏还去了一次台湾,亲自检查了一下台湾的环境,结果非常满意。
随着贸易的发展,台湾逐渐变成了沿海客商前往南洋的中转站,他们会在台湾补充淡水和食物,前往南洋,即马来群岛,后世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大明商人贸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香料,如胡椒、丁香、肉蔻、肉桂等,卖出的主要是瓷器、丝绸、玻璃等物。
还有一条线路,则是从广州出发,沿海岸线前往安南,这样崖州(海南)也逐渐成为一个落脚点,促进了广东、广西的经济发展。
另外由于海盗仍然猖獗,加之海商出门在外,境外的土司、蛮夷很容易见钱眼开,有不轨的行为。所以经过慎重考虑,朱允炆允许海商拥有防身武器,所有武器尤其是弓箭、弩箭、火枪等武器必须在兵部报备,在通过海关时还要主动出示,否则一旦查出,立刻没收,并追究商人的责任,数量巨大的以谋反罪论处;另外大型海商出海,可以向水师要求护航,不过同样需要兵部核准。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保护海商,另一个是让水师熟悉海外环境,同时刻画海图。
朱允炆对海洋的开放态度极大的促进了海贸的发展,但不仅仅如此,他还要求海商在行商时注意收集一些特殊的粮食和植物种子,朱允炆最希望获得的是橡胶,如今蒸汽机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密封问题却一直没有好的办法解决,这样不仅危险,还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没有蒸汽机,就无法加工更精密的零件和仪器,工业大发展就无从谈起。
朱允炆不仅需要橡胶,他还希望能够找到玉米、土豆和红薯之类的种子,所以他号召海商不仅要向南航行,还要向东航行,但是效果不佳,几乎没有海商愿意向东。
最后朱允炆发了狠,动用皇帝的权力派出水师去完成这个九死一生的任务。为了增强大家的信心,也为了降低他们出行的难度,朱允炆秘密的为远行的千户以上军官上了一堂特殊的课,他做了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凭记忆在上面标注了一幅后世的地图,大致注明了大明之外的世界,以及他们的具体情况。
会议开始后不久,大家都认为皇帝发疯了,按照皇帝的说法,大地不是平坦的,而是在圆球上的曲面;我们大明也不是世界的中心,只占有了一片小小的地方而已;海外还有无数的土地、国家和种族,他们拥有一些我们大明没有的粮食和作物,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去把这些东西拿回来,造福大明百姓。
但是随着朱允炆讲解的深入,大家慢慢变得半信半疑,因为皇帝描述的东西非常详细,显得很真实,似乎是皇帝亲眼看到的一般,不像是瞎编出来的,而且皇帝也没有必要骗自己这些人。
看着面面相觑的众位军官,朱允炆最后宣布:“诸位将军,朕心里很清楚,此次远航,九死一生,但是,此行意义重大,对大明来说,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朕可以断言,即使在千年之后,你们仍然会受到后人的敬仰,甚至,”朱允炆苦笑道:“你们在后世的名声还要超过朕。”
听到朱允炆如此说,诸将吓的魂不附体,赶紧跪倒在地,连称不敢!
朱允炆这才发现说的有些夸张,吓着他们了,连忙将众人一一扶起,拍了拍福建水师佥事童海龙的肩膀,笑道:“童将军,只要得到了玉米、土豆和红薯这些作物,大明的百姓就不会再遭受饥荒之苦,只要能够回来,你们所有人的军衔都会晋升一级,而童将军你,朕会封你为伯爵。”
“同时会在你的家乡为你们塑像、立功德碑,让世人对你们永世铭记!”
“另外出行的所有将士,朝廷都会供养你们的妻子儿女到十八岁,解除你们的后顾之忧。”
“谢皇上隆恩,末将肝脑涂地,万死不辞!”童海龙等人感动万分,俯首在地,斩钉截铁的道。
其实童海龙想的很明白,皇上让去,那就必须得去,抗旨是要满门抄斩的,而且皇帝给的赏格高的难以想象,以自己的身份,即使参与了扫平漠北,也不会比此行的封赏高。所以他慨然领命,既有忐忑、恐惧,还有一丝丝兴奋。
朱允炆大喜,拉过童容海,指着地图道:“童将军,你帅福船十艘、海沧船二十艘从山东登州出发,然后绕过日本列岛,向东北方向航行,越过白令海,就可以到达北美洲了,然后沿海岸南下,就能找到南美洲了。”
“是,末将遵旨。”
“至于你们回来的时候......”
......
除了派童海龙向东寻找美洲以外,朱允炆还派遣水师向南,在南洋诸岛寻找落脚点,朱允炆给他们的命令是,如果是无人岛屿,则在岛上立碑,声明是大明领土;如果有人的话,如果人数不多,就让他们加入大明国籍,岛屿自然也成为了大明的领土;如果人数太多的话,就进行贸易,用金钱购买土地,建立城池,让大明的海商有个落脚的地方。
这样时间不长,南洋的无人岛以及岛民稀少的岛屿大都成为了中国的领土,而在吕宋岛、马来半岛也开始建立立足点,对于较为强大的麻喏巴歇王国(印度尼西亚),则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并获得了一些立足点。
由于当时水师的责任是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和保护大明海商,所以除非必要,大明水师不与已经建国称王的势力开战。比如安南拒绝了大明要求租借港口的要求,朱允炆也暂时没什么表示,因为他的目光始终注视着北方。
这些海商的见闻也逐渐在报纸上披露,极大的开拓了大明百姓的眼界,同时随着海关税收的猛增,朝臣的眼光也逐渐投向了海洋。
在大力开海的同时,朱允炆也没有放弃内政,国内的建设也如火如荼,大力进行土木建设、修路筑桥,极大的促进了边疆地区和中原的联系。
另外科学院的匠师们也研究出了不少新武器,如已经大量装备军队的燧发枪,还有配备给高级军官和骑兵的手铳;火炮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匠师们则研制出了一种可以放在车上的臼炮,按照匠师的说法:“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降,层层碎裂,锐不可当,威力惊人。”。让朱允炆高兴的是这种炮使用的是开花弹,威力很大,适合攻坚,尤其适合在草原、丘陵地带作战,但是他也指出其中的缺点,那就是射程太近,需要加强。
如今的匠师对朱允炆的话已经非常信服,接受赏赐后,高兴的去工作去了。
鉴于朝廷的税收越来越依赖于商税和海关,朱允炆命令加强进士、举人、贡生的素质培养,凡是到户部、海关任职的学子需要考试算学;针对贪污腐化越来越突出的局面,朱允炆要求地方官员以及刑部、吏部等部门的官员入职时需要考试法律;最后,工部官员入职不仅要考算学,还要考物理、建筑等学科。
算学、物理等等教材都是由朱允炆编写的,但写完之后,朱允炆自己也很不满意,但学识匮乏,只能如此,因为他命令藩属国进献书籍、海商到了海外也要尽量携带一些当地的书籍,为了解读这些图书,朱允炆命令在礼部下设立同文馆,专门负责翻译海外图书,然后出版。
上述政策引起了不少官员的委婉反对,但朱允炆所说的理由也很充分,至于他们想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类的理由说服朱允炆,朱允炆却一笑了之,留中不发。
这样平静的生活,只过了两年,到了建文六年的春天,辽东、北平、绥远都司禀告,蒙古人南下骚扰频繁,北疆烽烟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