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朱允炆感到欣慰的是,虽然三总部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其计划的可行性、进攻性和细致性比以往都要强上许多,倒不是说这些人的能力要强于齐泰,而是因为齐泰是文官,他今天做兵部尚书,明天可能会调到吏部任职,所以他的心思不可能全部放到兵事上,但军方则不同,他们不可能调职,所以只能在本职工作上做的更好,所以其专业性、主动性和扎实程度都不是兵部可比的,当然这也得益于从这些年从军校培养出来的优秀的参谋人才。
徐辉祖返京之后,被任命为参谋部侍郎,朱允炆给他的任务是思考,思考大明的整体战略。在朱允炆看来,整体战略思想是大明军方最缺乏的东西,这并不是说大明没有人才,而是因为以前的体制不允许他们往这个方向努力。
众人走后,朱允炆屏退众人,望着墙上的大明地图发呆。
该怎么办呢?
朱允炆相信盛庸、瞿能的能力,再加上第一、第二近卫军,征服朝鲜应该不难,而且不管是谁杀的李芳干,也不管对方居心何在,但对方却给朱允炆打开了一扇窗户,要不要顺势控制朝鲜呢?
可是朝鲜山多林密,土地贫瘠,一旦被某些别有居心的人挑拨,恐怕会搞成大乱子,昔日唐军征高丽,不就无法立足,最终退回大同江以北吗?
想到这里,朱允炆突然想起来,唐军无法立足的原因是西北战起,也就是吐蕃走下高原,与大唐争夺河西,牵扯了唐廷大部分兵力,所以才导致唐军无法在朝鲜半岛立足。
如今来说,蒙古的威胁并不大,他们连遭重创,需要休养生息,理论上不会大举南下,年前瓦剌派来的使者本身就说明了,瓦剌人并不想大动干戈,他们也需要时间接收黄金家族的政治和军事遗产。
这么看来,大明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西北。
想到这里,朱允炆想起了平安,平安自年前被派往西北,防御帖木儿东侵;不久之后,情报司司长铁无尘亲自赶赴西北,主持情报工作。
平安和铁无尘几乎每天都会发来军报,包括西北军队的组织和部署、嘉峪关的布防以及哈密、阔端等关西七卫的情况,除此之外,还有更西面的东察合台汗国的情况,东察合台汗国也被称为“别失八里”,它是昔日察合台汗国的一部分,而西察合台汗国已经成为帖木儿汗国,所以东察合台汗国是大明与帖木儿汗国之间的缓冲地区。帖木儿如果东侵,必然先击败东察合台汗国,所以对于东察合台汗国的情况,朱允炆非常关注。
朱允炆自知军事能力有限,所以不喜欢打冒险的仗,对于可能来到的帖木儿东侵,他要求平安以防守为主,死守嘉峪关,同时对哈密等七卫、对察合台汗国进行武器和粮草上的支援,拖慢帖木儿东侵的步伐,最好把帖木儿拖死在半路上,那就是最完美的结局了。
虽然平安不喜欢这种打仗方式,他更喜欢带着骑兵纵横驰骋,攻城略地,但是皇帝有命,他也只能遵从,而且他也没有消极怠工,而是兢兢业业,不敢出任何差错。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个公爵来的太容易,平燕之后论功行赏时,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很多人觉得按照皇帝的策略,谁都能打赢,皇帝使出了狮子搏兔的架势,从粮食上对朱棣禁运,逼迫其仓促出击,同时组织近五十万军队四面围攻,让其顾此失彼,最终迅速平叛。但即便如此,皇帝仍然力排众议,封其为公爵,这让他感激涕零,同时也让许多人妒忌万分。
不过平安倒也不担心,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只要皇帝给自己机会,自己迟早能立下匹配公爵的功劳,但也有前提,那就是皇帝要有雄心壮志,如今看来,皇帝的雄心还在自己的想象之上。
和朝鲜一样,西北的军报六百里加急到达京师,也需要十天左右,所以朱允炆知道的消息实际是十天之前的消息,而关于东察合台汗国、帖木儿汗国的消息,恐怕是一个月,甚至两个月之前的消息了。
......
嘉峪关长城如同一条巨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它如同一道铁闸,挡住了塞外的漫漫黄沙,给关内和西北的百姓带来了安定、祥和的生活。
嘉峪关修建于洪武五年,由大将军冯胜督建,冯胜取西北后,当地已经完全胡化,作为生活在长江边上的地道华夏人,冯胜对当地的胡音很不适应,觉得如同到了异国,所以只是劫掠一番就回师了,后来依山修建了嘉峪关,将汉代的西北方向玉门关、阳关东移了千余里。
也许冯胜有不得已的苦衷,但是汉家边关的每一次退缩,关外都会成为蛮夷的乐园,而只要汉关界内,迟早都会汉化,冯胜的不经意之举,却影响了后世数百年西北的局势。
平安最近有些忧心忡忡,因为自两个月前,帖木儿汗国的消息突然断了,据东察合台汗国的探子汇报,帖木儿汗国封锁了边境,全境戒严,所以没有人知道那边的具体情况。
平安的第一反应就是帖木儿已经启程东征了,但他又不是很确定,只能将自己的揣测通报朝廷,他所能做的只能是继续派出探子,同时积极备战,好在对于帖木儿东侵皇帝早有准备,西北这些年来储备了大量的兵甲、粮食以及火器、弹药,这让平安有信心让帖木儿铩羽而归。
为了获得第一手消息,平安将西北军指挥部移到了嘉峪关关城里。
这天,正当平安在研究军情的时候,门外的卫士进来禀报:“总指挥,外面来了一个奇怪的商队,说是大明的使节,出使回来,要求进关!”
“使节?最近嘉峪关有使节出关吗?”
平安皱了皱眉,转头看了看张辅,张辅是二月初刚到西北的,同时他也是新任的陕西行都司指挥使。
张辅愣了一下,立刻站起来答道:“没有,属下记得没有,不过,”
“不过什么?”
平安有些不耐烦,皱眉问道。
张辅知道平安不喜欢他,其实很正常,他曾经是燕王的部下,最后反正,却得到了皇帝朱允炆的信任,如今成为心腹统领近卫军,这让以平安为首的平叛众将很不理解,所以他们也很不待见张辅,当然也包括永平投降的郭亮、密云反正的蒋玉,如今郭亮在广西任指挥佥事,蒋玉在朝鲜,在盛庸手下做个指挥使。
张辅不紧不慢的道:“末将离京时,曾经听陛下提起过,洪武二十八年,也就是十年前,先帝曾经向帖木儿派过使节,领头的是鸿胪寺少卿傅安,还有给事中郭骥、御史姚臣、中官刘惟等人,也许是他们回来了!”
“傅安?”
经张辅提醒,平安也想了起来,皇帝曾经专门提过这个傅安,说他远赴万里,必然深通夷情,是大明不可多得的人才。虽然平安对此不以为然,但既然是皇帝看重的,那么自然自己也要看重。
“嗯,那随本将军去看看吧!”
“是!”
......
阳春三月,江南已经是草长莺飞的季节了,但西北塞外却还是一片萧瑟。
在落日的照耀下,数十个骑着骆驼的旅人,正兴奋的欢呼,朝着嘉峪关城头招手。
“将军,就是他们!”
平安拿着望远镜仔细注视着这群人,这些人看起来和商人无异,比较特别的是领头的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他头戴一顶破旧的乌纱帽,身着一件打着补丁的破烂五品青袍官服,站在骆驼旁边,望着嘉峪关的城楼方向,不停的用袍袖擦拭眼泪。
至于其他人,只有几个人穿着明朝官员服饰,大部分都是一副行脚商人的样子,不过在最后面,有二十多个人,非常精悍,他们都身着一身天方教的服饰,腰里挎着钢刀,盯着嘉峪关的官墙,若有所思......
平安想了一下,挥手道:“放吊桥,开城门,严加戒备,如有异常,格杀勿论!”
“是!”
......
在城头士兵的指引下,这一队客商缓缓的走进嘉峪关城门,至于他们为什么不跑两步,那是因为他们不敢,因为城头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弓箭,一有异动,必然万箭穿心。
看到一身戎装的平安,领头的老人躬身施礼:“下官鸿胪寺少卿傅安,奉命出使帖木儿汗国归来,不知将军如何称呼?”
“你是傅安?”
“是的!”
“很好,”平安喝道:“来人,全部都抓起来,严加审问,不得放跑任何一个奸细!”
“是!”
“大人,大人,你们这是何故?”
“凭什么抓我们?我们不是奸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