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蓉为人有些懒,爱看电视,对写作兴趣缺乏,虽然在蓝雪的鼓动下看了几本柏杨的杂书,也开始吐槽社会起来,但还没到兴趣的地步,只不过听说有免费采风旅游,并在蓝雪一再劝说下,才免为其难地加入了文学社,顺便帮蓝雪监视“杨、汪之恋”。
杨子建目光扫视了所有成员一遍,西装领带,面容如水,迤迤然坐在主席台最右边。
汪滟就坐在他的身边,目光温柔似水,回眸一笑。
杨子建侧头和她换了一个会意的眼神:放心,我支持你。
然后杨子建又和主席台最左边的崔攸老师交换了一个会意的眼神:放心,我支持你。
然后他又与坐中间的林可纯老师递上一个恭敬的眼神:林老师,你上,我支持你。
然后又与坐在群众席后排的张瑾交换了一个肯定的眼神:放心,我支持你……
十二点半,第二届橡树文学社社员大会正式开始了。
汪滟主持,她先介绍了一下文学社这一个半月来取得的成就:
一、社员扩大。由第一批的25人扩大到53人,而且还是精挑细选,有写作才能的才被批准申请,否则有上百人。
二、社刊影响力扩大。《橡树》创刊号一举成名,得到教育系统的认可,并在《南剑青年报》出“橡树专辑”,发表作品八件。第二期社刊页数将增加到四十页,目前收到稿件五百多篇,有三分之一来自全市各大学校的学生,《橡树》已经和三中校刊《杜鹃》一样,成为影响全市的学生刊物!
因为编辑工作太繁重了,会影响到学生正常学习,因此分为七个小组:散文组、诗歌组、童话及小说组、初中作文组、来信选登组、通讯员一组、通讯员二组。其中散文组最用稿量大,为了减轻组长的压力,下面又细分三个栏目小组:校园风采、宿舍生活和游记-读后感-文艺评论。
三、经费自筹进入正轨。以前是靠关系在报社发表通讯拿赞助,但现在橡树通讯组出名了,日报、青年报已经各给两个通讯员证的名额,凭着一中学生那复杂的厂矿企事业单位背景,只要能发表通讯,就根本不愁要不到赞助。
四、学校支持。现在一中教务处已经认同《橡树》刊物为非官方的校刊,并每月拔经费一百元,但要求挂在团委名下,每期要刊发一中团委的活动简讯。
五、文学社规范化。文学社以前只是兴趣社,但由于有社会赞助、学校拔经费,已经成为了一个正规的学生社团,因此各方面要正规化,团委特别给文学社腾出了一间办公室,在里面设立文书档案、出纳会计等办公桌,还为文学社设立了一个工行的银行帐户。
六、举办文学活动。文学社将每月组织一次以上采风和社会实践活动,与三中马秋远为主的校刊编辑部建立友好校际关系,召开座谈会、联谊会,还会邀请日报编辑言丛等为文学社做演讲……
林林总总汇报了一堆内容,汪滟讲完之后,全场掌声雷动。
第一批社员非常振奋,他们主要是对准了两个目标,一是各编辑组的组长、分组长,二是通讯员证,可惜通讯员证几乎属于发表通讯作品的那几个“元老”身上,因此编辑组长才是大家靠实力想争夺的,而且以杨子建这个大总编爱当甩手掌柜的一贯尿性,小组长权力很大,选稿、审稿、排版、校对等等。
林老师开始讲话,他鼓励大家多观察生活,多动趣÷阁写作。
崔老师讲话就比较有内涵了,他说文学社是社员的精神家园,是理想国,是缪斯的国度,大家要紧密交流互助,团结进取。
然后,轮到杨子讲话,他直接道:“时间很紧,大家赶紧把编辑组长和通讯员搞定,现在竞选当组长的同学,请你们把竞职书递上来。”
所谓竞职书,主要四个内容:一是竞争哪个组长,二是个人写作经历和代表作品,三是当编辑组长的思路与措施,四是如何协调作文与其它科目的学习安排。
这是由杨子建设计,汪滟进行组织的。
杨子建一直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在高中三年内,把《橡树》社刊办成一份类似郭小四《最小说》和韩小三《独唱团》的青春杂志(《独唱团》因为没申请到号,改为书籍出版,最后不得不TJ掉),并且借助学校的力量,获得号,成为可以发行的省级学生杂志,以他未来的名气,以南塘旅游的注资,让杂志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代代相传,培养一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学弟、学妹们有实现梦想的机会,算是他在高中三年回报给学校的一份礼物。
第一批二十三名学生都递交了竞职书,第二批也有十多人递交,主要是竞争初中作文组和诗歌组。
然后,林老师、崔老师、汪滟和杨子建到隔壁的小会客室开始投票选人。
别看小小文学社,其实走的也是**********,人事任命完全由林可纯、崔攸、汪滟、杨子建四人通过投票来决定。
汪滟看了十几封第二批社员的竞职书,皱紧眉头道:“不是只限第一批社员来当组长吗?”
崔攸连忙道:“不能完全是第一批社员,也要给第二批社员一些机会,否则太不公平了,会打击到新社员的积极性。”
林老师赞同道:“第一批为主,如果第二批有非常优秀的,也要重点培养一下嘛。”
汪滟一向非常重视原则,她凝重地望向杨子建。
杨子建弯着腰一连咳嗽了好几声,捂着右肩伤口不表达意见。
汪滟白了一下眼,暗道:你是肩膀受伤,是外伤,又不是喉咙或肺部受伤,我们要团结一致对外啊!
崔攸在之前一直充当隐形人,对文学社漠不关心,但自从《橡树》社刊成名后,他就开始上下活动,首先在第二批28名社员中,就有11名来自他的学生。他与杨子建做拉拢劝服工作,获得杨子建的支持。然后又帮助林可纯争取到了办刊经费,得到了林可纯的感激。
崔老师来势汹汹,汪滟感到压力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