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七、朱四、僧常三人大闹济南府,仅仅一日夜,便让集于城的八卦教折损了八成。济南城在八百背嵬军和李元胤大军的猛攻之下,外城的永靖、永固、岱安、永绥、济安四门也已被李元胤攻克。除了内城,只有外城东北的海晏门,北面的永镇门以及东西关厢尚在清军手。佟养量到底是百战智将,发现打不过人家之后便下令让麾下的两千马队冲过去送死,他则在那些人的掩护之下逃入了内城。并且从此紧闭城门,严防死守,再不放任何一个人入城,这其当然也包括侥幸逃到城下的清军溃兵,佟养量也没有放进来,只等着这些九死一生的溃兵再死一次。
因此外城的近万清军大部分被背嵬军和李元胤消灭了,余部也只能乖乖投降。李元胤继而包围了内城,并迅疾向东西关厢发起了猛攻。这一次,再不用担心炮火会伤到朱四等人了。李元胤撸起了袖管子,调集来千余门大叙炮对两处关厢开始狂轰滥炸。炮火日夜响彻,连绵成一片片火海。猛烈程度简直难以形容,声震十里不绝呀。
佟养量是再也无力支援东西关厢了,他除了站在城楼之悲叹唇亡齿寒,自己也命不久矣之外,唯一能做的便是夺去耿继茂的兵权。当然耿继茂也早已放弃了这项权利,朱四已经命他做了大明的东江镇总兵官。这是朱四在大明军任命的第一位总兵。原有的明军诸将之也只有候性和焦琏还是总兵,而且这二位并不是朱四任命的,此前便是总兵,朱四不好撤销罢了。还有候性的广西总兵也不过是有名无实,手里一没兵,二没地盘儿,根本没什么鸟用。可倒是报字号的时候还挺长脸的,可如今朱四派他去给交趾人捣乱,交趾人也不管你是谁。侯性领兵的能力又忒水了点儿,所以该挨得揍一次也没少得了。
总兵这个职位类似于职当的巡抚,在明朝期时是属于临时任命的。当然到了明朝后期,由于各地烽烟不断,总督、巡抚和总兵也渐渐从临时任命变成了常任要职。但是朱四始终认为太祖对于大明武官职的设定,以及对分权分治方面的周细考量是非常合理的。所以朱四除了任命吴贞毓为应天巡抚以及此次任命耿继茂为镇江总兵以外,再没有对这两个官职做过其他任命。当然了,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依靠人为的有效运作才能发挥最大效力。
提起东江镇,那可是边帅毛龙当初仅仅以二百散卒突袭镇江后一步步扩大起来的根据地。而当年后金的镇江守将恰恰正是佟养性、佟养量和佟养甲三人的哥哥——佟养真,其佟养性和佟养真是亲兄弟,其他二位则和他们是叔伯兄弟。明军暂时连皮岛都没有收复,朱四却突发想让耿继茂做了毛龙曾经做过的职位。至于毛龙曾经做过的军都督府左都督,则得等耿继茂自己去挣了。朱四这么做,除了因为耿继茂早年便随父亲耿仲明从军于毛龙的麾下,对皮岛、大连、金州各处形势地理了如指掌,有利于对辽东的进攻以外;另外大概还有想要诚心恶心一下佟家人的心思。耿继茂搭档佟养量,却在阵前反水。耿继茂如今在明军的官职又是杀掉佟养量哥哥佟养真的仇人曾经做了许多年的位子。朱四八成是想在心里和生理都能给佟家人带来伤害。
济南城炮声震天,佟养量正遭受着非常的折磨。然而次日,朱四却在明军的大营之摆起了庆功宴。耿继茂终于脱去了两副宝甲,不过他的后背并没有向他说的那样,被揭去一层皮,还是细皮嫩肉儿的,白白净净儿的。朱四和僧常也不顾什么新伤未愈,照样缠着绷带与众人拼酒。僧常虽然吃素,但是酒量却一点儿不浅,连郑成功这样好酒量的人都被他喝得人事不省了。李元胤正指挥大军攻城,不能相陪,其余众人乃至于七和朱四都频频向老英雄胡登选敬酒。老英雄也是来者不拒,敬他一碗,他便干掉一碗。
“胡老英雄请再饮一碗,昨日朕能够脱险,全赖胡老英雄纵身跃入敌城相救。还有众兄弟也要同饮此碗,刀山火海一起闯荡的生死弟兄,再多的话都是多余。”朱四敬酒,众人举杯同饮,喝了一碗酒,又有许多话。其邓凯已是忍耐了许久,终于问出了心想问的话,道:“请教耿总兵,下官也有一句话很想问总兵大人,若是一直揣在心里,下官会很难受。”
耿继茂自然知道此人乃是堂堂的锦衣卫指挥使,大明国朝的粉侯驸马爷呀。虽然其职位仅仅是三品武官,按说还自己的相当于正二品的总兵官的官阶差着两级,可是耿继茂却丝毫不敢怠慢。人家是天子第一近臣,哪里是他这个降将能得罪起的?于是耿继茂慌忙起身,抱拳躬身,连说客气,听邓凯发问。弄得邓凯也不好意思了,只得同样起身抱拳回礼,邓凯道:“万岁、七爷和僧常大师自是久经沙场的了,下官以为,我大明军能有如此本领的,绝对不超过五人。”
胡登选听到邓凯在夸自己的高徒,笑的很是开心,李俊梅更是用非常珍视的眼神看向自己的丈夫。僧常不抬头,只喝酒,打完了仗,其他的事情便都不是他爱管的了。平日里他是一个有着慈悲心的和尚,僧下常啊。可若是到了战场,那个‘僧’字儿立马不见了。他这人也太不平常了,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夺命的判官、死神。只有朱四的笑很是尴尬,朱四当然知道邓凯要说的那五个人都是谁,虽说邓凯是在夸他,可他却很是心虚。算是大闹济南府后侥幸活命,他也一样是打酱油的存在。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实在太幸运,恐怕此战绝难活着走出来。如果抛开侥幸这一条,大明军大概还有郝永忠、李定国、高必正能有本事闯一闯济南府。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