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晋阳。
关中大捷的消息传到晋阳,举城欢庆。
长公主以天子名义下旨,犒赏前线大军,并鼓励将士们再接再厉,拿下长安,占据潼关、武关和大散关,确保关中能在最短时间内稳定下来。
同日,长公主在凤凰池召集重臣议事,商议西迁人口到关中一事,并议定由光禄大夫赵戬出任京兆尹,谏议大夫王烈和中散大夫梁绍出任扶风和冯翊两郡太守。京兆尹赵戬持节,全权负责关中政事。
五天后,太尉徐荣的奏疏送到了晋阳,这份奏疏立刻在凤凰池掀起了轩然大波。
关中一战而定,让人欣喜若狂,这样一来,大军不但可以立即攻打关西,和中原大军合围洛阳,还能迅速西迁人口完成秋耕,关中在年内得到稳定已经没有任何问题。到了明年春天,八百里秦川就能产出粮食,朝廷的财赋危机因此可以缓解,攻打洛阳的时间也能大大提前。
然而,韩遂的阵亡,西疆局势的严峻,让长公主和朝中重臣们忧心忡忡,全无半分喜色。
韩遂在西疆的地位举足轻重,无人可以替代。现在韩遂死了,西凉军损失惨重,北疆军一部分要戍守关中,一部分要东进打关西,无力顾及西疆。此时早对西疆虎视眈眈的羌人自然不会错过机会,羌人的铁骑很快便会出现在西凉各地。西凉战火纷飞,关中的门户失去了屏障作用,关中的形势随即岌岌可危。关中不能稳定,除了对攻打洛阳不利外,对定都长安之议更是个致命的打击。
西凉军迫不及待地撤回西疆,正是担心羌人乘势进攻,而太尉徐荣几乎没有提出任何条件就让西凉人撤走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但西凉军在韩遂死后已经成了一盘散沙,即使回到西疆他们也只会固守自己的一块地盘,没有人可以象韩遂一样把他们集结在一起齐心协力联手御敌。西疆的归属羌人在韩遂死后,在他们的首领啷啷、墨绳、诛度等人死后,肯定会为了争夺首领之位而大打出手。白马羌、烧当羌等羌族诸部势必会乘机入侵西凉。太尉徐荣此刻奏议出兵西疆,正是看到了西凉狼烟四起的战火,看到了关中的危机,纯属无奈之举。
目前关中的北疆军大约有九万多人。徐荣将军带着一部人马稳定关中。麴义将军正带着一部人马攻打关西,庞德将军带着部分铁骑将进驻西凉汉阳郡,兵力严重不足。
长公主提议让胡族铁骑继续留在关中战场,尚书令李玮马上出言阻止。数万胡族铁骑长时间留在关中,食物和马料无法供应。河东和太原两地的三十万人口马上就要迁入关中,关中很混乱,胡族铁骑一旦控制不住烧杀掳掠,事情就不可收拾了。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塞外不能长时间缺少戍守军队。戍守塞外的军队主要有风云铁骑、乌拉铁骑和度辽铁骑。人数最多的乌拉铁骑现在被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随姜舞在中原战场,一部分马上随庞德进驻西凉,剩下的回塞外戍防。由于塞外乌拉铁骑人数骤减,对大汉最忠诚的匈奴铁骑又遭受了重创,北疆的戍防力量已经略显不足,北疆稳定因此产生了隐患。所以在未来几年内,朝廷最好不要再从塞外大规模调兵,以免大漠动荡,北疆再起战乱。
长公主一筹莫展。
胡族铁骑在本月内就要返回塞外,西凉战火即将燃起。关中要屯兵戍守,关西要即刻拿下,关中的兵力根本不够用,此刻唯一的办法就是迅速增兵。
增兵之议当即遭到了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刘和、廷尉张邈、大司农钟繇、将作大匠孔融、中书监荀攸、尚书左、右仆射张范、崔琰等大臣的强烈反对。
大臣们的反对早在长公主的意料之中,所以她马上征询大臣们解决危机之策。
丞相蔡邕认为,太尉徐荣建议出兵西疆的真正目的是逼迫朝廷下旨增兵。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西凉大乱是肯定的,但西凉人还有数万军队。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无论如何都要把入侵的羌人赶出去。我们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援助,西凉人守住自己的家园应该没问题,而且,西凉人被羌人拖住了,几年内他们都无力侵扰关中。徐荣大人对局势的发展太过夺大其辞了,有危言耸听之嫌。
中书监荀攸赞同蔡邕的意见,他认为只要让庞德将军率军坚守在翼城、上邽一线,堵住敌人侵扰关中之路,则朝廷依旧有足够的时间攻克洛阳。待关中稳定,洛阳收复后,再集中兵力解决西疆问题完全来得及。
大司农钟繇则从土地分配、赋税收入、军资耗费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认为朝廷现在没有能力增兵。当年大将军曾屡屡以少胜多,现在大军连战连克,无坚不摧,早把叛军打得肝胆俱裂了,收复一个洛阳对于大将军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
御史大夫刘和则上奏弹劾徐荣,认为徐荣虽然取得了关中大捷,但并没有完成朝廷的重托,给中兴大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他还借口西疆之事,以暂时放弃攻打洛阳为要挟,迫使朝廷下旨增兵,其心可诛。既然他主动请辞,那就接受他的辞呈,免去他太尉一职,以此来告诫军中诸将,要坚决遵从朝廷的中兴策略,不要骄恣枉法,为所欲为。
尚书令李玮、宗正贾诩、尚书谢明等大臣当即予以反驳。
在西凉的事情上,贾诩的话显然有一定的权威。他认为蔡邕等大臣的计策和放弃西凉没有任何区别。在西凉,马超、杨秋这些人和羌族诸部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很多人的身上甚至流淌着羌人的血液,有些人的祖上其实就是归属羌人。这些人跟着韩遂叛乱了十几年,心里早就没有大汉和大汉的天子了。对于他们来说,谁的拳头硬,谁的武力强悍,谁能给予他们最大的利益,谁就是西凉霸主。韩遂死后,西凉很长时间不会再有霸主了。马超、韩翼、杨秋也罢,羌人也罢,都想称霸西凉。当他们谁都无法击败对方的时候,当贫瘠的西凉无法满足他们争霸**的时候,他们会干什么?很简单,就像当年韩遂、边章和六月惊雷、西北雨等人联手一样,他们也会联手杀进关中。
所以,太尉大人的建议是对的,当务之急是立即率军进入西凉,以强悍的武力震慑西凉,把马超、韩翼这些人的军队牢牢控制住,让羌人没有任何机会攻击西凉。西凉稳住了,关中也就安全了。大军没有后顾之忧,才能一泄而下,直杀洛阳。
大臣们争论不已。李玮、贾诩等人势单力薄,增兵之议随即搁置。
议事结束后,李玮、贾诩等人再次拜见长公主,极力劝说长公主下旨增兵,以便稳定西疆和关中,确保大军迅速收复洛阳,中兴大业稳步推进。
长公主考虑再三,连夜在凤凰池召见蔡邕、荀攸等大臣,再度商议增兵之事。
“殿下,增兵的后果是什么,我们都清楚。”荀攸皱着眉头说道,“兵力越多,大将军手中的兵权越大,朝堂上的北疆势力也愈发稳固,这对中兴大业的危害极大。”
“今天西疆和关中的危局,可以说是大将军和太尉大人蓄意制造的,其目的就是为了逼迫朝廷增兵。”荀攸拿起徐荣的奏章,指着其中一段话说道,“殿下你注意到没有,在郑白渠大战的最后阶段,太尉大人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下令围歼西凉军,这直接导致了韩遂的阵亡,并且让西凉军损失过半。太尉大人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命令?很简单,他就是要让西疆陷入混乱。”
“荀大人,战场上什么事都会发生,韩遂的阵亡也是个意外。”长公主摇摇手,不满地说道,“你这种估猜没什么道理。”
“韩遂即使不死,西疆也会乱,因为韩遂的西凉军只剩下一半兵力,他撤回西疆后,羌人一样会打他。西疆不乱,太尉大人还有什么借口逼迫朝廷增兵?”荀攸说道,“太尉大人知道韩遂阵亡的时候,西凉军士气低迷,他完全有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集结优势兵力全歼西凉军,但太尉大人为什么放弃了?当真是因为担心羌人占据西疆吗?羌人此刻远在河西,太尉大人只要在全歼西凉军后,让庞德带着三万铁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进西凉,羌人还敢打进西凉腹地吗?不要忘了,狂风沙的铁骑现在就在天穹沙漠,羌人如果渡河攻击,必定腹背受敌。虹日和铁头还不会愚蠢到这种地步吧?”
“韩遂死了,西凉残兵回去了,羌人也有了攻击的机会,西凉想不乱都难。西凉一乱,关中就岌岌可危,朝廷只能增兵,大将军和太尉大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长公主沉吟不语。
“大将军早在中原大战结束后就有增兵的意思,但他担心自己成为众矢之的,遭到朝野上下的非议,所以很谨慎,让臧霸、管亥等青州军将领出面向朝廷讨要建制。这次,他终于忍不住了,利用攻打关中的机会巧妙地布下了一个陷阱,以西疆大乱为借口,以放弃攻打洛阳为要挟,逼着朝廷主动给他增兵。”荀攸叹了一口气,“说来说去,大将军还是不愿意自己手中的权柄受到任何损害,他要抢在收复洛阳之前进一步巩固北疆势力对朝政的绝对控制。”
“但是朝廷如果不增兵……”长公主担忧地说道,“局面可能一发不可收拾。”
“太尉大人是什么人?他打了多少年的仗?他为什么在此刻主动请辞太尉一职?他去关中之前为什么把麴义将军从中原战场调到关中战场?”荀攸淡淡地一笑,“他如果没有把握稳住西凉,他敢把韩遂杀了?他敢把西凉军放回去?”
“但太尉大人手中只有十万人马了。他要同时兼顾西凉、关中和关西三个地方。现在就算他全歼了西凉军,让庞德将军占据了西凉,他依旧没有足够兵力攻打洛阳。”长公主无奈地说道,“这是事实,诸位大人不会否认吧?”
“增兵就能打下洛阳?增多少兵能拿下洛阳?十万还是二十万?”荀攸摇头笑道,“洛阳非常坚固,就算我们增兵十万,甚至增兵二十万,也不一定能打下洛阳,因为我们的财赋有限。打洛阳,兵力固然重要,但决定战局胜负的却是财赋。财赋的积累,取决于朝廷新政的实施。朝廷新政的实施取决于什么?取决于朝廷和各地府衙的官僚。没有这些人不折不扣地执行朝廷的各项命令,新政如何得以实施?官僚增多,朝堂上的策略之争、势力之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这必然会损害北疆人的利益,而这正好触及到了大将军的底线,所以大将军和北疆人要反击了。”
过去,天子和朝廷需要北疆,需要北疆的武力,需要北疆的武力来保障新政的制定和实施。但随着朝廷的财赋越来越多,随着朝廷大军收复的州郡越来越多,随着涌进朝堂的各地士族官僚越来越多,随着新政的逐步完善和改进,北疆武力的地位渐渐降低,北疆官僚的作用渐渐减小。北疆武人和士人的利益渐渐受到损害,但这是一种必然,一种发展的必然。
大汉需要北疆,朝廷需要北疆,但北疆仅仅是大汉的一部分,不是大汉的全部。北疆仅仅是大汉中兴的开始,不是大汉中兴的结束。大汉中兴,需要动用整个社稷的力量,仅靠北疆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北疆也没有推动整个中兴大业持续发展的巨大力量。
我们承认,中兴大业是从北疆开始的,新政也是从北疆开始的,但中兴大业在不断地发展,新政也需要根据中兴大业的发展不断地做出调整和修改,朝廷因此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力量。如果让北疆人长时间的持续的把持朝政,新政的发展必然受到极大限制,甚至还会朝着不利于大汉中兴的方向发展,中兴大业有可能遭受无法估量的打击和破坏。
任何权柄的使用都要受到制约,去年年底青兖两州圈地炒地之事就是北疆人的权柄失去制约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当时如果不是大将军果断出手,中原大战的战果可能在旦夕之间丧失殆尽。同样,今年我们需要关、洛士人帮助朝廷稳定关中,但我们遇到了很大阻力,原因就是因为北疆人牢牢控制了权柄,他们利用各种办法排斥和打击北疆以外的士人,让他们很难有机会为朝廷出力。
北疆人在新政的制定和实施上也有严重问题。北疆人首先考虑的是边郡的稳定,是大漠的稳定,所以朝廷的很多财赋都用在了边郡的治理上,对胡族的政策也倾斜得非常过分。北疆人在最困难的时候能支撑下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贾的帮助,所以北疆人对营商一直保持着很大的兴趣,给予商贾的待遇很高。很多商贾不但成为士族,还入朝为官。当然了,这和他们尊崇大儒王符的《潜夫论》有很大关系,认为营商可以增加财赋收入。但营商获利便捷,收益大,人皆向往,对农耕和财赋会产生很大影响,时间久了,对社稷的危害显而易见。
北疆人中很多出身黄巾军,他们对土地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挚爱和恐惧,他们想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土地,但又担心每一个人会失去土地,所以对新田制的推广非常狂热,实施起来的时候一丝不苟,近乎苛刻,不愿意做任何变通。其实任何一种制度要想成功,都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北疆很成功的办法,照搬到中原未必成功。但北疆人在这一点上的做法实在让人无法忍受,他们遇到阻力的时候不是及时做出调整,而是利用严刑酷法予以镇压,手段极为血腥。很多矛盾和纠纷就是这样产生的。
今年,赵岐老大人突然提出定都长安,而北疆人几乎无一例外鼎力支持。定都何处,关系汉祚命运,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但北疆人把它想得太简单了。
荀攸说了很多,最后归结为一句话,北疆人的权柄要受到制约。如果增兵,北疆****势更大,将来无法控制,中兴大业可能失败,大汉可能倾覆。
大汉帝国风云录_大汉帝国风云录全文免费阅读_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