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一下午,穆飞反输了八十亿,凌凤舞赢了五亿,项元龙赢了三十亿,龙嫣输了三亿,柳玉儿赢了三十亿,还有十八亿不翼而飞了,当然穆飞和项元龙并没有说什么,他们都明白,赌博嘛,别说低层,TMD高层也一样的,账从来都没有算拢过。
简简单单吃了晚饭,穆飞和凌凤舞,柳玉儿,项元龙,龙嫣,立刻乘坐飞机去了内蒙古,蒙思灵,朝田洛斯,杨丽,龙一和德川慕容,艾佳,刘清,刘西,罗杰德早就在那儿等他们了,至于凌勇,要守咸阳,所以他要等第二天婚礼开始才来。
第二天薛问天和艾斯德斯的婚礼空前绝后,居然有上百万人参加,因为薛问天和艾斯德斯都是战神,双方手下的舰队和正规军就已经不下五十万了,另外还有一大堆粉丝。
第二天的婚礼倒是进行的挺顺利,薛问天摆了几万桌酒席,当然内部酒席只有十桌,几乎都是高层。
穆飞和凌凤舞代表大秦,给薛问天和艾斯德斯送了一艘游轮‘战神号’,可容纳几万人,游轮上面什么都有,连武器都有不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王国’了。
项元龙虽然不是薛问天的老板,但是他也不能吝啬,再加上他好面子,于是送了薛问天三十辆顶级豪车,项元龙的原话是:“你没事的话别想着天天打仗,你可以组建一个车队,一会儿排成N形,一会儿排成B形,看着多霸气呀!”
蒙思灵最近有钱的很,于是送了薛问天两个酒店,豪华酒店,据说是五星级的。
凌天风是最逗的一个人,所以众人最好奇的是凌天风的礼物,于是凌天风也给薛问天准备了一份礼物,与其说是凌天风送给他的,倒不如说是凌天风送给薛问天的老大穆飞的,那么问题来了,凌天风送的什么惊人的礼物呢?和氏璧,不知道不要紧,另外一个名字大家肯定知道。。。华国的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什么东东呢?
据说“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璞玉,献与厉王,厉王让玉工辨识,结果玉公认为是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了卞和的左脚。后来武王(战国时期大楚武王,不是穆容界,穆容界是皇城帝国的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玉,仍然是这样,玉工说是石头,于是武王以欺君罪又砍了他的右脚。最后文王(这个文王也不是凌天成)即位,卞和抱着玉坐在荆山哭。文王成功被他吸引,于是派人去问他怎么回事,卞和的原话:“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于是派出良工剖开璞玉,果然得到宝玉,因此称为和氏璧。威王的时候,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以此和氏璧赐之,可是后来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结果有人大喊:“渊中有大鱼!”结果众人全部被骗出去临渊观鱼,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
后来这块璧被赵国太监缨贤所得到,然后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襄王(这个就是战神白起的老板)听说这件事后,就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和氏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怕给了秦昭襄王和氏璧他又不给城,左右为难,于是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摔璧相要挟,终于让秦王妥协,这就是“完璧归赵”。
秦王赵政(是赵政,不是嬴政,秦国一直姓赵,后来一统才用的嬴作为姓)十九年,赵政派出战神王翦攻破赵国,得到和氏璧,然后天下一统,赵政称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和氏璧的最后版本传国玉玺就这样形成了。
后来秦子婴元年,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刘邦,秦灭亡,传国玺得归刘邦,然后项羽搞了一出‘鸿门宴’,玉玺又被项羽拿走,最后刘邦还是击败了霸王项羽,夺回玉玺,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刚好太子年幼,于是把玉玺藏在长乐宫太后那里,王莽派他的弟弟王舜来要,太后大怒,还用玉玺去砸反贼(尼玛有钱人了不起啊,动不动就用钱砸人),很不幸,玉玺被摔坏了一角,王莽命令工匠用黄金补上去,后来王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到传国玉玺,到了宛城,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为帝,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大帝刘秀,到了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大哥入宫诛杀宦官,段珪带皇帝出逃,玉玺失踪,一直到了献帝刘协时,董卓作乱,战神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有一个将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于是孙坚让使人跳井,见到投井自尽的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的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老婆吴氏那儿,后来小霸王孙策为了脱离袁术,于是把玉玺给了袁术,后来袁术被曹老大(曹操)击败,于是曹老大得到玉玺,刚好曹老大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以重归汉室,汉献帝延康元年,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立魏国,改元黄初,于是让人在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明他并非“篡汉”。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前赵刘聪俘虏晋怀帝司马炽,玉玺归于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