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到了,老丁和老贾头起了个大早做糍粑,混子也去打下手帮忙。
在新阳,八月十五要吃糍粑和月饼。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糍粑是一种信物,圣洁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赏月活动,即喻示家家团圆幸福、吉祥如意。
老李婆半夜就起来了,仔细地收拾好屋子,衣着光鲜。
新阳的风俗,八月十五走亲戚要给刚出嫁的女儿送枣糕,舅姑姨姐都要去,连续三年,婆家要热情招待,故民间又称八月十五为“闺女节”。
老李婆唯一的一个闺女远嫁在许都。她不能亲自去许都,她也不会做枣糕,但她却买了枣糕,放在盘子里,抹着眼泪,絮絮叨叨地对老李头说:“咱去不了许都,就在这里给咱闺女送枣糕吧。”
老李头也难过地说:“人家送枣糕只送三年,恁年年都送,都送了二十多年了……”
“恁说,咱闺女知道不?”老李婆喃喃地问。
“咱闺女最喜欢吃枣糕了,她当然知道……”
昨夜闺女给她打电话说,最近实在太忙,过完节一定回来看他们。
老李婆嘴上说“恁忙恁的,俺和恁爹在敬老院里怪得劲儿的”,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辛酸。
老人们一早吃过早饭,大都回乡下庄子里去了。
混子也把自己收拾的齐整了许多,破天荒地在集上买了一些月饼和糕点,拎着回乡下侄子家去了。
大老王象个外出多日,趁着放中秋假回家团聚的学生样,给家里人买了许多东西:兄弟爱抽的烟、兄弟媳妇爱吃的枣糕,侄子爱喝的酒、侄孙女爱吃的南瓜饼……
好久没回去了,他想他们。他无妻无子,孤身一人,他们就是他的亲人。
大老葛刚回来两天,又买了些东西,去了大叶庄看他干妹子。
叶宝林早已不见了踪影,每到节假日,他都要回家里去看看。
老婆走了以后,他还有三间大平房,小院子里还养着一只小黄狗,替他看家护院。
老贾头和老丁走不脱,要在伙房里忙碌。
老贾婆天还没亮就被外甥女接走了,老胡头和杨老倔也不见了人。
顾高没有什么亲人,就去了集上游逛。
老刘不知为啥,吃过早饭,在屋里闷头睡大觉。
黑老包的老家就在街上的王楼村,他连去带回,才个把小时。
老唐回唐庄,老车回车庄,众神都归了本位。
老耿两口哪也没去,就呆在屋子里。
狗夺也无处可去,他无依无靠,只有一个姐姐在凤台,已经去世了。他背靠着墙,蹲在自己的屋门边,眯着眼睛打瞌睡。
老范可就风光了,中秋节的头一天,他外甥就开车把他接到驿都市里过节去了,走时请假说得十多天才回来。
王老婆子嘟着嘴,使劲地捣着木棍,发泄着对老范的极度不满。
因为走的匆忙,老范来不及向她请示和告别。她一早回自己庄子里去了,回来时,老范早已走了。
没有老范随侍左右,王老婆子真心不习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老范可是她在这院里,不,甚至是她在这世上唯一的知音!
他们有着许多共同语言,他们有聊不完的话题,他们有亲人一般的情感……
可是今天,老范竟然狠心抛下她,自己一个人悄悄去了驿都市。好狠的人儿,好狠的心肠……
难受,想哭……王老婆子的心空空的,一直呆呆地坐在门上。
方一梅一家一早就回徐晓风家走亲戚去了,安然的爷爷奶奶,什么七大姑八大姨呀,这些都是要去看望的。
徐晓风买了几大提月饼和几箱水果。走马观花般地连着走了几家亲戚。有的还会回送不同的手工月饼,换着品尝一下,也别有滋味。
中午一梅和公婆一起做了一桌子菜,公婆把最好的都拿了出来,虽然现在看来并不是那么丰盛,但是徐晓风却觉得是美味佳肴。
徐晓风和父母、兄嫂频频举杯,听他们叙说着今年各自的收成。
因为惦记敬老院的事,毕竟方一梅是院长,她必须赶回去和老人们一起过节。
半下午,回老家的老人们都回来了。
一轮明月遥遥挂在秋的夜空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一梅也惆怅地想起老家的亲人来。
老人们抬了两张桌子,放在院子中间,把水果、月饼等摆放在桌子上,依照风俗,焚香祭月,称为“圆月”,以示秋季丰收,合家团聚之意。
祭月由老贾婆主持,在桌子上摆上苹果、柿子、石榴、枣、梨等五色供果。
老贾婆庄严地手持一柱香,老人们分成三行,排在她身后,虔诚地行礼、上香,然后口里念念有词。
祭月后,老人们团坐一起,将祭月的饼和供果分而食之,表示团圆。
一梅为每位老人斟了一杯茶,以茶代酒敬老人们:“以后敬老院就是大家的家,我们都是大家的亲人。祝叔叔婶婶们身体健康,幸福安乐地过好晚年生活!”
张学友站起来回敬了一梅一杯茶,他激动地说:“感谢方院长把敬老院管理的这么好,让俺们有了家的感觉……”
这时,大门上却传来一阵叫喊声,谁呀,大过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