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李渊的脸色“刷”的一下就变了,他和突厥对抗多年,没想到现在居然要对突厥俯首称臣。李渊断然拒绝道:“我身为汉人,绝不向突厥低头。”
刘文静道:“高皇帝刘邦斩蛇起义,推翻暴秦,一统天下,甚至连霸王项羽都被他打败。这样一个英雄,却对匈奴称臣。此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直到武帝时才击退匈奴。如今我们正像刘邦那时一样,敌强我弱,只能暂时隐忍。等到唐公夺取了天下,国富民强之时,再战不迟。”
李渊陷入了沉思,刘文静说的他全都理解,但是心中依旧不痛快。他叹了口气道:“古人云:‘屈于一人之下,伸于万人之上。’我李渊隐忍了一辈子,也不是没有屈服过。只是,突厥杀害我汉人,罪恶滔天,不可原谅。”
“我理解唐公爱民之心,等将来定会兵法突厥,讨回公道。”刘文静说道,“唐公,事不宜迟,切勿优柔寡断,得快点和突厥取得联系啊。”
“也罢。”李渊为了自己的报复,也为了家人,终于决定放弃自己的尊严,和突厥联盟。
于是李渊提笔,给突厥始毕可汗写信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自去自来,岂非天所为也。我知天意,故不遣追。汝知天意,亦须同我。当今隋国丧乱,苍生困穷,若不救济,终为上天所责。我今大举义兵,欲宁天下,远迎主上还。共突厥和亲,更似开皇之时,岂非好事。且今日陛下虽失可汗之意,可汗宁忘高祖之恩也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必以路远,不能深入,见与和通,坐受宝玩,不劳兵马,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
李渊给始毕可汗指了两条路,一是让始毕可汗也参与到起义之中,将来征伐所得,皆送给可汗,并且向先帝那样,和突厥和亲。若可汗不愿襄助,只有不攻打太原后方,也可得到好处。
李渊写毕,亲自密封信封,并在信封上署云某启。李渊心想,既然已经卑躬屈膝的乞求突厥了,他便不会在这种无伤大雅的地方,计较太多。
刘文静看后,笑道:“唐公果然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刘某敬服。”
李渊没有理会刘文静的奉承之语,他转头看向窗外,“只希望始毕可汗,能够满意这些条件。”
李渊开出的条件不可谓是不丰厚,言语之中又十分谦逊,始毕可汗阅之大喜,对左右道:“我知唐公非常人也,果作异常之事。”
突厥臣子问道:“唐公信中所言何事?”
“唐公要造反,他终于要出手了。”始毕可汗说道,“隋主前在雁门,人马甚众,我辈攻之,竟不敢出。太原兵到,我等畏之若神,皆走还也。天将以太原与唐公,必当平定天下。”
属下们也道:“不如从之,以求宝物。”
始毕可汗想了想,也很想答应李渊,走他给出的第一条路。但他思虑再三,还是有所顾及,“唐公欲迎隋主,共我和好,此语不好,我不能从。隋主为人,我所知悉,若迎来也,即忌唐公,于我旧怨,决相诛伐。唐公以此唤我,我不能去。唐公自作天子,我则从行,觅大勋赏,不避时热。”
始毕可汗是希望李渊能够自己称帝,光明正大的反抗隋朝。看似为李渊着想,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希望李渊向突厥称臣,成为突厥人的附庸。
始毕可汗当日就按此意思给李渊回信,不出七日,李渊收到了信件。李世民、刘文静看到后,十分欣喜。李世民道:“父亲自立为帝,岂不更好?”
可是李渊更为谨慎,他并不想反隋,毕竟他和李密那些人不同,他是隋朝臣子,拿着隋朝俸禄,若是公然和隋朝对抗,会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李渊想的是废皇帝而立代王杨侑,杨侑年少,李渊很容易掌控他,而自己名义上不是皇帝,实际上和皇帝无两样。
李渊回李世民道:“非有天命,此胡宁岂如此,但孤为人臣,须尽节。主忧臣辱,当未立功,欲举义兵,欲戴王室,大名自署,长恶无君,可谓阶乱之人,非复尊隋之事。本虑兵行以后,突厥南侵,屈节连和,以安居者。不谓今日所报,更相要逼,乍可绝好蕃夷,无有从其所劝。”
裴寂、刘文静听李渊此言,方要再劝,还没开口,李渊挥手阻止了他们。李渊心里明白他们想说什么,义正言辞的对他们二人道:“公等并是隋臣,方来共事,以此劝孤,臣节安在?”
臣节?李世民心想你早就想反了,何来臣节?刘文静也早就看出李渊的心思,默默不语。
裴寂不知内情,开口劝道:“傥使伊、吕得尽诚于桀、纣,即不为汤、武之臣。寂等改以事君,不敢拘于小节。且今士众已集,所乏者马。蕃人未是,急须胡马,待之如渴。若更迟留,恐其有悔。”
李渊回道:“事不师古,鲜能克成。诸贤宜更三思,以谋其次。”
众人劝李渊直接称帝没有成功,李世民和裴寂都有些闷闷不乐,而这一次,刘文静则是站在李渊这边的。刘文静私下对李世民道:“令尊所虑非虚,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我猜唐公是想废皇帝,另立杨氏其他皇子。”
“名不正则言不顺,难道我们李家攻打天下,最后全为他人做嫁衣吗?”李世民反问道。
“二公子勿恼,唐公想学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到时掌权者,还是你们李家。”
“曹操未称帝,直到曹丕才称帝。司马懿未称帝,后世子孙称帝。”李世民郁闷道,“父亲这样做,想要经历几代人,才能完成大业?”
“二公子稍安勿躁,将来情形,还未可知。”刘文静看李世民过于着急,和他父亲、谨慎坚忍的性格截然相反,万幸他们父子目标一致,才能互补互助。
这边李渊和李世民他们还在纠结称不称帝之事,此时突然有一个好消息传来,李建成、李元吉和柴绍终于来到了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