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剑问道 > 玄幻魔法 > 星尘武者 > 第五卷 河洛天子会 第十二章 兵马思洛阳(二)

第五卷 河洛天子会 第十二章 兵马思洛阳(二)(1 / 1)

狄审带来了徐行的回复,很显然,呼延合的计划,从第一步开始,就已经告破,被徐行无情的拒绝了。

不过,这其实也算是在呼延合的意料之中,事实上,只要徐行一天不放人,自己就会受制于徐行,一旦贸然行动,徐行就会对自己的两个女人不利。

只是,这个时候的呼延合怎么都想不到,当初被自己驱逐出境的牛羊马三大家族,竟然真的在山间落草为寇,更没有想到,这三大家族残存的族人,直接归入了徐行的阵营。

如此,一些往日里被封存的秘密,就自然而然的暴露了,从呼延合的角度出发,很显然牛羊马这些故人,是已经把那些不该说的事,告诉了徐行,至于说了多少,藏了多少,那就不得而知了,这主要是看牛文兄弟的悟性,到底够不够高。

这个故事,要从呼延合的少年时期,开始说起。

那时节,九州的战乱,稍稍平复了一段时间,然而,也仅仅只是平复了一段时间,因为数年以后,上官雄所参加的那场河洛天子会,直接让整个中原地带,都垮了大半截。

二十来岁的年纪,呼延合实在不知道,自己还能够有什么突破性的成长,呼风之扇,早已经是使用的炉火纯青,纵然如此,呼延一族,原本就不是依靠兵人血脉,立足于世的家族,相反,兵法和谋略,才是呼延合从小所向往的能力。

很多人只知道,呼延合是一个坏人,是一个聪明的坏人,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曾经何时,他的身边,也有一群知己朋友。

然也。

这牛羊马三大家族的少爷们,便是呼延合的结义兄弟,后来时局动荡不安,呼延合也已经饱受摧残和魔性的诱导,变成了一个,不择手段的坏人。

城内家小,斩尽杀绝,城外是已经伤痕累累,疲倦不堪的残兵败将,唯是一扇厚重的铁城门,让这些所谓的要守护城池,守护家族荣耀的将门,个个死的凄惨。

这个世界上,最可悲的事,莫过于背弃自己的初心,当年的山盟海誓,兄弟齐心,全都被眼前的利益给鞭挞的满目疮痍,回首望去,只剩下一个几乎被彻底魔化的可怜之人。

在大多数人看来,呼延合是一方霸主,当世人杰,不过事实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真正把控晋西北的,已经不是呼延合了,而是刀剑之力。

这与生俱来的魔气,已经伴随着刀剑之力的引导,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人格,正如同有了精神分裂症一样,呼延合有的时候,甚至会和自己内心深处的黑暗对话。

只是可惜,每次他光明的人格,都会被黑暗的人格所说服,因为,他早就已经别无选择,也没有退路。

英雄,需要有一个象征,哪怕是邪心英雄,也需要,然而,与其说是象征,倒不如说是一种执念。

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执念,往往会让一个人失去理智,那是远比发癫发狂时所暴露出来的野性还要恐怖的东西,凭借这一股冲劲,这些人,往往可以突破自己的极限。

呼延合属于是仁天世代的人,只是比仁天小了几岁,因此,从一开始,他的人生轨迹,就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顺利,至少,在少年时期并未成名,加上家族内部的情况,也不算顶级名流,理论上来说,将门之后的呼延合,已经有一个平步青云的机会,只是,这个机会来的太迟了。

若是没有犬剑狼刀,若是没有公孙绍的鼎力扶持,只怕是早就身首异处,被族人所害了,哪里还有什么西北狼。

“我的生命,不足以同这些年轻后生僵持,若是我有一日突然暴毙,呼延一族内部便是又要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外来势力,直接趁虚而入,传承几千年的世家,就要毁于一旦了。”

这些诸侯里,除了潘分以外,几乎所有人都与呼延合的年纪跨度比较大。

其中,徐行,郭,周三人,更是要比呼延合小了四十岁左右,如此,等到这三人到了不惑之年时,呼延合估计连骨灰都没了。

当然,说是这样说,不变则痛,呼延合虽然没有办法延缓自己的衰老,以及生命的流逝,却可以让历史的进度,加速推进。

不久后的冬至,十五万铁骑,会顺水而下,从晋西北,直接突袭襄县,拉开一场,堪称恐怖的大战。

然而,现在还不是描述这段大战的时候,先把时间线拉回到拱水河之战的预备期。

那时节,正值清明,大概是在春后,夏前。

清明节也叫踏青节,寒食节。

因为节日的习俗问题,有关于祭祖的活动,所以成为了华族人非常重视的节日,五湖四海的人们,不管多忙碌,都会尽量回来祭祖。

不得不承认,节日多,固然是好事,也是一种体现传统文化丰富感,多元化的方式,可惜,不管是社会节奏的快慢,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无法因为节日的存在而感受到一丝一毫的传统气息。

或许是节日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节奏了,又或许是很多人都已经忘却了,节日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

正如同元宵节吃汤圆,五月端午吃粽子,八月中秋吃月饼一样,或许有些人,并不喜欢吃汤圆,粽子,月饼等传统点心,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会象征性的吃一点,哪怕只是一点点,算是过节了。

祭祖,也是如此。

诚然,仁山的确是在父兄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

仁天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因为彼此之间相差了二十岁,几乎是一代人的差异,换而言之,父亲老来得子,原本是一件好事,不过,这种事,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比较难受的,尤其是在兄弟二人,有着非常大的年龄跨度时,最是明显。

二十岁,正是含苞待放的年纪,那些外面世界的天才,都已经功成名就了,而仁天,则是一个缩在吴城幕僚府中,做个伴读书童,这样的生活,其实已经持续了十年了,也就是说,仁天在幼年时期,便已经做了伴读书童。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杜氏一族的小少爷,被伴读书童,亲手杀死,毫不留情,那时,二人都是而立之年的社会精英,需要一个契机,来让自己功成名就,看似相安无事,实则各怀鬼胎,这就是所谓的而立之年。

仁天并非是天才,若非一场夜间的兵变,仁氏一族,也绝对不可能完成逆袭,换而言之,他们将会是永远的臣下,忠心不二。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因为仁天的平庸,所以他不得不缩在吴城,他的想法很简单,若是把吴城给自己的弟弟仁山,那么东海之滨,就会被仁山所控制,反之,就算自己不利用东海之滨的地理特征去操练水军,也阻绝了仁山大批操练水军的可能。

如此,兄弟俩的感情,也在那时,出现了一道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隔阂,因为他们心里面都清楚,兄弟,最是了解对方,从小一起成长,仁天比仁山大了二十岁,与其说是兄长,倒不如说是一个老师,一个引路人。

这个事,还是要从九州鼎开始说起。

天山兄弟,顺利瓜分了吴越大地的权力,尤其是仁山,捞的好处,明显比他的哥哥仁天多。

其实,仁天最初挖掘到扬州鼎的时候,不是没有尝试过,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吸收鼎中的能量,来获得一些特殊的能力,早先,他就已经在图书馆里面看到过有关于九州鼎的历史资料,加上公孙绍这么一点拨,更是对于九州鼎的历史,笃信不疑。

无奈,当时已经三十多岁的仁天,实在是精力有限,体能也开始伴随着年纪的增长而不断下滑,在吸收了一点点扬州鼎的能量之后,仅仅只是让视力变得更好了,重瞳子的观察能力,也有所提升,只是不算明显。

这个时候,仁天突然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肥水不流外人田,就算我不行,未必我弟弟也不行。”

仁天这样想着,就让仁山也尝试着,吸收扬州鼎的能量。

看着弟弟有些痛苦的表情,仁天很不是滋味,父亲死后,家族也就只残存了个位数,其他的都被杜氏一族给屠杀殆尽了,这个事,一直是仁天至死的痛苦,也是他自认为,最对不起族人的事。

“若是能够早行一步,最后的赢家,便是我仁氏一族。”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仁氏一族,最后还是给徐行做了嫁衣,辛苦经营的吴城,被徐行收入囊中,虽然仁山利用袁瓒的诡计,成功杀死了上官雄,驱逐了徐行,把吴越两城占为己有,也算是完成了父兄所托付的使命,以及家族那么多的先辈,内心一直想要去做,无奈迫于现实制约,不能去做的事。

作者并不怕剧透,反倒是觉得,适当性的用旁白,或者与读者直接对话的方式,来剧透,反倒是有益于推进剧情。

看过前文的读者都知道,还有数年,徐行就会统一天下,到时候,不单单是仁天,仁山两兄弟,就连所有的诸侯,军阀,历来那么多强大的世家贵族,名流豪门,都是在为了徐行的事业而做嫁衣。

这一切,就好像是水到渠成,有天命加持。

作为一个老人,经历了人生的坎坷,自然而然的就愿意去相信天命了,仁天,仁山似乎都在不惑之年,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

“为什么同样作为人,有些人运气那么好,而我,却要一直饱受折磨。”

不惑之年的仁天,已经把吴城管理的有条不紊,只等二十年的岁月,然后成为一个花甲之年的老头,等待终结自己生命的人出现。

万幸,仁山没有那么笃信,不过,他确实很好奇,为什么别人的运气,总是那么好,而且越是幸运的人,人生轨迹也相对平滑许多,反观自己,且不说摊上一个老不正经的好色父亲,就只是在仁山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已然是乱世,除了偶尔消停一下以外,大多数时候,都在打仗。

因此,原本想着成为一个画家,书法家的仁山,被迫改行。

从幼年时期,仁山就被传授了个各种各样的知识,但凡是学科,就必须要往大脑里面输送。

这叫什么?

这叫学无止境。

不过,当仁山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年少有为的社会名流时,那些曾经学过的知识,似乎变得有些苍白,因为帮助他登上越城巅峰的,只是因为他被扬州鼎的能量,唤醒了隐藏在体内的武灵。

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知识就是力量,然而大多数核心知识就被垄断了,要么是一些世家贵族,会把一些古籍,存放在家族藏书阁这些看起来就很庄重的地方。

仁氏一族,固然有,也比不上当时杜氏一族的藏书阁,仁天运气比较好,成为了杜氏一族少爷的伴读书童,两个人在彼此玩耍的同时,也会比试历史常识。

每一次,都是杜氏一族的少爷赢。

不为别的,情商重要的人都理解,什么叫做真正意义上的吹捧。

一个人,被高高的举起来,托在手心,如此,就成为了尊贵的贵族,被人所爱戴所敬佩,这其实,只是幻觉罢了,俗话说,过往如烟,但是,人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点一线,都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若是真的有人可以看的清楚,分析的透彻,那么必然可以开山立派,为后人,传道受业解惑。

可惜,目前为止,极少有人可以达到这个水平。

一提到传道授业解惑,就不得不提起一个,看起来就很慈善的人。

在武灵世界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一段时间,与正统历史,几乎完全符合,当然,也会出现一点点不同。

孔丘,字仲尼。

人称,孔夫子,文圣。

孔丘出生在贵族世家里,从小娇生惯养,细皮嫩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不过,说是这样说,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意相信的,其实,孔丘是一个一米九的肌肉壮汉,而且弓马娴熟,所谓的弓马娴熟,其实就是暗指其武功非常的不错。

但凡在古代,能够骑马的,那都是贵族,加上一身结实肉,肥肉瘦肉无所谓,重点是,肥肉炒出油来,便可以点追求其他的烹饪手法,紧接着,加工加工再加工。就是一道美味的菜。

莫要说古人不注重外表,古人的规矩,几乎就是端着的,不允许有那种特别失礼的感觉。

因此,孔丘,多半也是一个肌肉猛男,其实,不管他是不是肌肉猛男,只要个子大,多多运动,也能够有一身健美的肌肉。

那时,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大人们,除了夜间的体育运动以外,就是夫妻之间,说说带颜色的笑话。

那么问题来了,光棍汉,应该做什么事来消遣消遣?

要不然,就是白天的时候,练武,练骑马,练射箭,久而久之,孔丘就成长为了一个大力士货真价实的肌肉猛男。

大概知道,为什么一路上那么多人追随孔夫子了,愿意听话的,以理服人,不愿意听话的,以拳头服人。

这叫什么?

这叫非暴力,不合作。

当然,治理天下,劝导人向善,不能够只依赖所谓的拳头,真正意义上,可以治理天下的手段,还是对于别人内心深处的奇怪想法。

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孔丘,正是看中诸王争霸的局势下,应该有一个人站出来,哪怕他的实力最是弱小,最是容易被灭,只要他呐喊出自己的口号,这句口号别管是什么,都可以带来一个不错的回报,甚至就是自己想要所以才存在。

找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想要说的话,想要找的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在做好了大多数准备后,孔丘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长途旅行。

有一次,孔子带领一众学生,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组团自驾游。

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学生,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有着很严重的意见,为此,甚至还说了几句自己的老师。

估计也就是觉得,孔子作为一个男人,一个那么多学生的老师,不应该有这种男女授受不亲的嫌疑,怕是被人非议。

纵然如此,卫灵公依然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很多粮食,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有官职,约等于师出无名,就算孔子有心,想要让卫国内部有所改革,有所优化,没有官职,也就不存在什么参与庙堂之事的理由和资格。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莫十个月,后来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估计就是,孔子这个人,是一个肌肉猛男,身强力壮,还经常和夫人南子见面,仔细掂量一下,一个女人,当然是更喜欢健壮的男人。

男人嘛,有自尊心,也知道,一些事,其实没必要那么隐晦,因为他非常清楚,孔子,是不可能做出那种丑事的,就算有,那也是夫人居心叵测。

不过,绿色帽子这个东西,谁都不愿意戴,纵然一开始,卫灵公确实说的大义凌然,可是久而久之,事态也就发生了转变。

终于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

孔子是何许人也?

光明磊落,君子之风!

儒家思想中,也包含了对于君子风度的追求,若是连最基础的思维自由和行为自由都不存在的话,谈何改革?

卫国,不配!

出于这些情况考虑,孔子带着他的一种学生离开了卫国,打算去陈国。

此一去,原本是稳稳当当的旅途,毕竟,那时节,战乱虽然不休,但是对于小地方之间的迁徙,倒是没有什么太大,太明显的影响。

结果,在半路上就遭遇了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孔子一行人被针对了。

后来,几经辗转,成功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回来了,非常的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很显然,孔子的儒家创业经历,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顺利,纵然是有先进思想,也未必有人愿意听下去。

既然都没有人愿意听下去,那么坚持,又有什么意义?

不过,坚持,未必能够成功,反之,不坚持,就必然无法成功。

不得不承认,卫灵公真的是一个心大的人,那么多的流言蜚语,挡不住他对于孔子的尊重,可正是因为时好时坏,时冷时热,导致了卫国,并没有真正的因为孔子的建议而强大富足,这算是一个失之交臂的美中不足。

在哲学领域,孔子是一个圣人,一个先驱者。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品德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义礼智信这些有关于内心深处品德思想的反思和提倡真善美。

品德思想体系是以人之初,性本善为基础,在传统的文化学说之中,有天地人,三才之说,三才道乃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彼此互通,人道中庸,其实是在天地之间的一种道,如果说,天道象征着严厉的父亲,那么地道就是象征着温柔的母亲。

作为子女的人,在天地之间,既要听父亲的话,也要听母亲的话。

如此,不变通,就无法成全人道,也便是不存在什么所谓的中庸之道。

很多人,都有一个通病,自己做不到的事,自己遵守不了的规矩,偏偏喜欢强压在别人的身上,这一点,孔子做的非常到位,他自己就是是一个弘扬真善美,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的好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都是孔子的做人准则。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其实,很多人,都无法做到三十而立,不管是天才,还是普通人,真正意义上,在三十岁的时候,就能够有成就的人,其实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真的有,也是大财主家的孩子。

不过,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窃以为,不是拥有一番成就。

相反,人一生的贡献,其实非常有限,要用有限的生命,去挑战无限的历史进程,简直可笑。

大多数人在三十岁的时候,都还是刚刚起步,甚至连方向都找不准。

但是,孔子儒学的精妙,就藏在这些细节之中了。

三十而立。

或许是指,立品德,立言行。

何谓品德?

大概是品味和德性。

一个人对于事物的好坏判断能力,优劣判断能力,就是品德。

何谓言行。

这个解释起来简单多了,说话,做事。

一个人如何沟通交流,如何待人处事,就是言行。

或许,孔子是希望我们,能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

不管是治世,亦或是乱世,在喧闹,亦或是肮脏的世界里,但凡有一点点失误,都会万劫不复,可是,那又如何?

哪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是热血小青年。

哪个狠角色,不是曾经的天真善良的少年。

只是,这一切,都不能拖太久,更不可能维持太久,因为,三十岁很快就到了,不管是先成家,再立业,还是先立业,再成家,那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世界的喧闹,是否带来了花红酒绿的迷失感,这个世界的肮脏,是否带来了酒色财气的失落感。

其实,只要有了一个健康的人格,就好像是身体素质非常好的年轻人一样,拥有非常强大的抗体,堪称病毒绝缘体。

内心的力量,永远是要比外在的力量,现实的多。

在脑子里面所思考的一些奇怪事情,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忘却,但是,用笔写在纸上就不会,毕竟,脑子在想其他的事,脏活累活都是手脚去做。

虽然有点违反仁义礼智信的原则,但是,社会制度,从来都不是多元化,而是应该以儒学作为核心标准,对外扩充,让所有的学派,都归入儒学,这才是万能儒学的核心作用。

一提到仁义礼智信,就不得不提起仁这个字。

仁这个字,作为姓氏非常的少见,但是在夸赞精英的时候,不少用到。

什么仁孝,仁义,杀身成仁等等。

事实上,仁义礼智信,那是扩充版本,真正的精华,还是在于仁礼二字。

孔子的仁之学派,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之学派,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其实就是组成了社会的基础秩序和基础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如同一个群居的动物族群里面,总是会有人站在正中间,思考着领地的分配问题,虽然这一点,在人们看来,是一种非常无聊的行为,反倒是在看公狮子打架,直到一方把另一方活生生咬死的时候,才真的是过瘾。

其实,仁礼,简简单单两个字,就概括了很多劝人向善的理念。

对于任何社会,任何世代,任何一段历史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可惜,异能世界,没有出现过夏商周,就算出现,也未必会按照历史的走向,出现孔子,若非如此,异能世界,也不可能乱成了一锅粥,所有人,都在不择手段的,争夺天下,丝毫不在乎,什么叫做道德,哪个叫做原则。

此外,孔子的恭喜,还不止于此。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天赋论的人,每个人的能力差异,品德高低,言行参差,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

所以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他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世家贵族对于知识材料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充到了所有人,可惜,在世家贵族尚且猖獗的世代,要用自己的思想,去改变世界,是那么的困难,那么的无奈。

纵然如此,孔子依然认为学而优则仕,天赋和努力,早就了精英阶层的人才,这个精英阶层,其实就是古代的官僚士大夫群体。

由此看来,孔子的有教无类,其实核心是要培养官僚士大夫,因为这些人,都是经过了非垄式的教育,所以他们的心境,有所不同,比起那些世家贵族的子弟,他们更有可能,被称之为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超乎常人的道德原则。

也就是所谓的,立品德,立言行。

君子的原则,就是言而有信,想要言而有信,就必须知行合一。

否则书上学来的,都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要尊老爱幼,要女士优先,就变成了口头话语,在于形式,而非在于言行。

孔子认为,教书育人,教书,只是一种方式,一种传输理念的手段,并非是核心,而是次要,真正的核心,在于育人。

没有学会走路,就直接奔跑,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是否天赋异禀,是否立德立信。

若是培养出一个斯文败类,那可真的是为老不尊,教坏子孙。

正所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育人,如何提升学生的道德原则呢?

核心点,就是在于礼和仁。

礼为道德规范,仁为道德的之最。

礼是仁的输送手段,仁是礼所要慢慢培养起来的习惯,有了仁的思想追求,礼才真正充实,且客观存在。

在道德原则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立志,克己,自省,知错就改。

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是不能学以致用,那么这成山入海一般的书籍,看来何用?若是不能把理论知识变成客观事实,那么著作等身,富可敌国,也难免诟病于后人,失德于青史。

教育这种事,不是嘴上说说而已,不过,只要是做过老师的人,心里面都清楚,什么叫做有愁死的老师,没有类似的学生。

所以孔子认为,作为老师应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得到的新知识,要作为通往学海的原动力,为后世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平台,此乃举一而反三也。

另外,启发式教学,也是孔子最先提出的。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认为老师的工作,应该是把自己已经煮好的饭,盛到学生们的碗里,因为要有教无类,所有学生都有饭吃,也因为要因材施教,所以每个学生吃的饭,量大量小,各有不同,等到学生们,都吃完了,知道是什么滋味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下一步工作了。

换而言之,老师应该在学生有所认识,有所思考,甚至有所感悟的时候,进行启发和开导。

这样的教育,才能够完美的摒弃,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两种错误的教育模式。

事实上,这两种教育模式,都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祸害,加上百分之一的功劳。

毕竟,教育这回事,关系着一方水土的发展,所以常有人说,这个地方的风水,都集中在这个孩子身上了,由此可见,教书育人,真的不应该是用试卷,加上所谓的自由式教育,就可以敷衍了事。

孔子提倡,言传身教,老师是个什么模样,学生也会跟着学。

因此,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往往会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的方法,来让自己的因材施教,得到施行。

从历史的种种表现,不难看出,孔子真的做到了言传身教,也做到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孔子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按照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品德、言行、庙堂、文学,甚至商贾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所以,他是圣者,他是老师,他是真正意义上的至圣先师。

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做榜样来引导,感化学生。老师爱护学生,学生自然会尊敬老师,如此,师生关系就非常的融洽。

可惜,这个世界上,不管是什么世代,都是精英如凤毛麟角,普通人如野牛之毛,又多又硬,还有臭味。

没办法,这个世界上,总归是有那种,自己抽烟喝酒,甚至有些不良嗜好的老师,想着自己做一个混吃等死的普通老师,就无所谓了,就万事大吉了,对于他们而言,老师仅仅只是一个工作,而非责任。

如此,便真是可笑而讽刺。

仔细想来,并不是所有老师,都可以散发出,专属于老师的光芒,相反,那些衣冠楚楚下,包裹着的,只是脏心烂肺罢了。

一提到,商贾,以及脏心烂肺,就不得不提,经济学了。

想不到吧,夫子对于经济学,也颇有见解。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做一个行业,做一个交易买卖,核心目的,当然是为了赚钱,这一点,无可厚非,没有什么大不了,然而,孔子却认为,交易买卖,本身是商贾人的工作,赚钱,相当于是拿工资。

因此,核心目的是为了让南北货物流动,经济货币周转,如此,社会制度,就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元化,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义,是一种道德原则,或者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职业心。

利,是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渴望,或者说欲望。

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正应了那一句,见利思义。

简单来说,就是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

所谓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在他的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

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没有道德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过,有一说一,孔子本身就是贵族,他当然不会在乎区区蝇头小利,纵然如此,周游列国时,孔子也没有为了斗米折腰,这也算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可惜,在那个世代。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已经成为了社会现状,就连现在,也是如此。

臣弑君,子弑父。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乱世特色吧。

仔细想来,孔子所推崇的仁政,在乱世之中,是不是就好像一盘散沙,盘子没有变化,沙子也没有变化,缺少的,从来都不是盘子和沙子,而是那些,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甚至是生命,聚沙成塔,点亮已经黑暗了许久的盘子。

智慧是什么?

只用许多许多的知识,积累起来的思维模式?还是说,用简简单单的记忆,来存储的一些资料?

或许是,又或许,都不是。

不学习,不行。

只学习,更不行。

如果每个人,都好像一个学精一样,埋头读书,埋头考试,那么又能有多少实干家,出现推动历史的进展?

历史,不是一个人的历史,而是一群人的历史。

天下事,在乎众人合心合力,天下事,在乎知行合一,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乱世之中,大灾至,人相食,全然没有道德原则可言。

只是可恨,异能世界,没有出一个孔夫子,若是有先驱者,能够为了教育而呕心沥血,那该多好!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至于这天下的结果,到底如何,那便是后话了。

最新小说: 无敌古仙医叶飞 主角霍海云晴 当霸总一家穿越到古代后庄静初褚南玹 燃情辣妻携宝归来沈蔓歌叶南弦 龙血丹尊叶辰(叶辰沈雁凡) 万古第一杀神苏玄 云晴霍海 五宝爹地甜宠妈陆南烟顾北寒 极品龙婿龙辰(龙辰楚婉柔) 遮天之女帝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