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剑问道 > 历史军事 > 唐朝那些事儿 > 第114章【大周王朝】

第114章【大周王朝】(1 / 1)

而此时,赵匡胤已亲率大军赶往泽州,这样李筠的命运也就无可更改了。中■文★●■网.ww. ?六月一日,赵匡胤抵达泽州城外,亲临城下,指挥部队对泽州起昼夜不停地猛攻。

六月十三日,泽州城破,李筠兵败后举火**。北汉皇帝刘承钧在太平驿接到消息后,立即率兵逃回河东。而到六月十九日,李筠的长子李守节献潞州而降。至此,昭义之乱全部结束。

昭义之乱的轻松平定,对北宋这个新生政权的稳固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双方战前实力对比而言,北宋想打赢这一战并不难,但难就难在了“轻松”这两个字上。因为潞州地势险要,身后又有北汉的支持,并不是很好对付。

而北宋又刚刚立国,根基还不稳固,如果一旦战事不利,双方僵持住了,就难保其他地方藩镇不起异心。特别是就在昭义之战的同时,北宋境内又有一个重量级人物已经是控制不住了,这个人就是原后周的摄理太尉、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李重进这个人前面曾多次提到过,自柴荣登基后,他就和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一起,并为后周禁军的两大巨头。

而且这个人的风格很高,尽管柴荣一直对他有所猜忌,不断通过扶持张永德的势力对他进行打压,甚至在夺取淮南后把他留在了扬州,但李重进从来就没有闹过情绪,一直都是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给国内的大小官员们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

李重进在后周时期一直担任禁军侍卫司中的一把手,而赵匡胤自被柴荣调入中央后,就始终在殿前司中工作。

两人没有业务往来,感情不深,再加上侍卫亲军是一支非常重要的武装力量,所以赵匡胤在即位之后,马上就把李重进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职务免除。转由死党韩令坤接任。

这样一来,就使李重进有所惊惧,急忙上书请求入京朝见,但赵匡胤为了安抚他。又下诏阻止。

结果却适得其反,李重进接到诏书后,考虑到自己既是后周的国戚,又久掌兵权,生怕赵匡胤会拿他开刀。每日都在扬州城内坐立不安,精神始终处在一种极度焦虑状态,从而渐渐萌生了反意。

赵匡胤登基仅三个月后,李筠在潞州举事,李重进闻讯之后立即派他的亲信侍从翟守珣走小路北上与李筠结盟,准备在扬州起兵响应。n∈八n∈一n∈中n∈文,然而翟守珣的政治嗅觉还是很灵敏,一鼻子就闻出李筠是个冒失鬼,李重进也不见得能强到哪儿去,跟他们造反肯定是没有前途,所以出城之后就直奔大梁。把李重进与李筠勾结的事情对赵匡胤一五一十地做了汇报。

这个时候,赵匡胤正忙着出兵征讨李筠,所以很怕李重进会在南线造反,于是急忙重赏了翟守珣,又给他安排了一个艰巨地任务,叫他赶紧返回扬州,尽最大的努力将李重进稳住,以避免两线同时作战的情况生。

翟守珣的办事能力也很强,回去就力劝李重进不要轻举妄动,具体采用的是什么说辞搞不清楚。总之是把李重进忽悠住了,结果直到潞州之战结束后,李重进也没有在扬州起兵。

赵匡胤将李筠镇压之后,返回大梁。觉得已经到了处理淮南问题的时机,便命六宅使陈思诲去扬州传旨,将李重进调任为平卢(治在青州)节度使,而且为了能使李重进尽快上路,赵匡胤还专门赐给他一块免死铁卷。

然而五代中赐完“免死铁券”就被杀的事例太多了,李重进根本就不肯相信。接到旨意后就立即将陈思诲收押起来,然后开始修筑城墙,缮治兵器,正式竖起了反旗。

李重进是当世一员非常优秀的将领,不过他这次造反比李筠那次还要草率。李筠好歹也在潞州坐镇了八年,手底下有一批使惯了的老人,再加上背后还有北汉的支持,还算具备了一定的造反条件。而李重进刚到淮南不久,人心尚不能完全归附。

在造反之后,李重进遣使向南唐求援,可南唐主李璟是被中原打怕了的人,哪敢去趟这趟浑水?根本就不敢放李重进的使者入境。李重进要兵没兵、要粮没粮,就困守扬州这一座孤城,失败已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赵匡胤得知李重进据扬州而反的消息,立即委任大将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命他率兵征讨。石守信走后不久,赵普就向赵匡胤进言,称:“李重进据守一座孤城,外没有救兵,内没有粮草,所仗持的不过就是淮河之险。陛下如果能亲帅大军出征,必能一战而破之。”

赵匡胤深以为然,便于十月二十一日,传旨亲征扬州。七天后,赵匡胤率军从泗州渡过淮河,于十一月十二日抵达扬州城下,随即开始攻城,当日就将城池攻破。李重进兵败后投火**,扬州之乱也就随之平定了。

赵匡胤在登基一年内,相继平定了由李筠、李重进起得两起叛乱,结果应当说是非常理想。八★一中?文●?网 ◆在平息这两场叛乱的过程当中,赵匡胤充分向世人展示出他强大的军事实力,从而彻底打掉了国内其他藩镇的不安念头。后人为此称赞道:“艺祖临轩之初,一岁之内,下泽、潞,平扬州,威令行,如破竹之势,则其余藩镇自是束手而听命矣!”

然而,赵匡胤却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是个生来就肩负着特殊使命的伟大帝王,平息叛乱、稳定局势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的终极目标则是剪灭诸侯,混一天下,进而澄清宇内,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强大王朝。

李重进于北宋建隆元年(96o年)十一月十二日兵败**,这也意味着由地方藩镇而引起的国内动荡局面正式告一段落,接下来摆在赵匡胤面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统一全国。

这又到了考验一个人智慧的时候了,因为自唐末以来,海内分崩,诸侯割据已达八十余年。

到北宋立国之时,北方有北汉和强大的辽国,南方更是山头林立,共有南唐、后蜀、荆南、吴越、南汉、漳泉、湖南等七个独立政权同时存在,与后周时代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那么如何才能尽快地消除这些割据势力?又如何才能做到用力少而收功多?这不能不令赵匡胤大伤脑筋。这个时候。赵匡胤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他的头号智囊幽州蓟县人赵普。

当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天降大雪,四野银装、朔风凛凛,赵普向往常一样回到家中。关起门来苦读《论语》。前面说过,赵匡胤和赵普这对君臣文化水平都不高,但赵匡胤在显贵之后,开始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便在戎马之余开始愤读书。

不光自己读。还特别指示赵普也要跟着读。赵普为人非常听话,再加上他的政治嗅觉相当灵敏,一鼻子就闻出自打赵匡胤上台之后,武将恐怕就要不吃香了,只有读书做好学问才能出人头地,如果再不给自己充电,可能就要跟不上形势了。

于是每天下班回家,都要把自己关进自习室里来读一会儿书,而且赵普这个人学习还很有窍门,专挑精华去学。没用的一眼不看,所以从始至终都只看《论语》这本书,而且光看上册,连下册都不肯看。

这一看就是几十年,《论语》的上半部分被他看得滚瓜烂熟,所以人送外号——半个论语专家。

赵普也为此洋洋自得,时常跟人炫耀自己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将同代那些大儒们一个个说得哑口无言。

这一天晚上,赵普仍在翻他那半本《论语》,突然家人来报称:“官家(皇上)到了。”赵普听完之后。急忙整理衣冠,迎了出去。

出门一看,赵匡胤已经进了院子,赵普急忙将他迎进屋内。过不多时。赵匡胤的弟弟,大内都点检赵光义也赶了过来。

赵普一看这个架势,感觉要有大事生,但赵匡胤不肯明言,他也不便多问。三人都是滚在一起多年的老伙计了,也不需客套。就由赵普差人生上火炉,三人围炉而坐,架上烤肉后饮酒闲谈。

此时,屋外大雪飘飞,屋内却被火光映得通红,三人把酒言欢,其乐融融。起先,三人聊得都是些杂务,但酒至半酣,赵匡胤话锋一转,向赵普问道:“自唐季以来,海内分崩,诸侯擅守,朕欲扫灭群雄,混一天下,先生可有良策教我?”

这是一个绝大的题目,赵普也不肯轻易表态,于是反问道:“不知陛下意欲何为?”

赵匡胤心中已有定见,但不肯直说出口,故意反向说道:“北汉为国之深仇,朕欲先灭此朝食,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赵普听完沉默良久,半晌才道:“陛下既然早有定见,臣无话可说。”这是一个明显的反对信号,赵匡胤听完立刻追问道:“先生有话但说无妨。”

赵普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北汉虽小,却独当契丹、党项两面。

北汉若灭,则吾独当之。何不俟削平诸国后,再取北汉,以此弹丸之地,将安逃乎!”赵匡胤闻言大喜道:“朕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赵匡胤是否真是和赵普想到了一处,答案应该说是肯定的,这是由于赵普提出的那个先南后北的战略思想,是从后周名臣王朴的《平边策》中提炼出的精华,早在柴荣时代就已经在国内占据了主导地位。

王朴是赵匡胤非常敬重的一个人,据说在赵匡胤登基之后,有一次造访功臣殿,突然一阵风吹来,将殿门吹开,正好有一尊雕像与赵匡胤相对。赵匡胤一见那尊雕像塑得是王朴,立刻整好衣冠,肃然礼拜。

周围人等都很诧异,就对赵匡胤问道:“陛下贵为天子,王朴不过就是个前朝的大臣,犯得上这么礼敬他呢?”赵匡胤却指了指身上的衣服,很严肃地对左右人说道:“此人若在,朕不得着此袍。”

看得出来,赵匡胤对王朴非常敬重,那么他对王朴最早提出的这个先南后北的战略构想当然也是高度认可。

然而,这毕竟是一件非常重大的国策,一旦确立,就不容更改,所以赵匡胤也很有必要再正式作出决定之前,来征求一下赵普的意见。

而赵普既然也对这个先南后北的战略构想情有独钟,君臣之间达成了共识,那么这项基本国策也就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正式拍板了。

“雪夜定策”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大事,它标志着结束五代乱世的基本策略正式确立,并即将赴诸于行动。

然而,在正式动全国统一战争之前,赵匡胤还有一件更加迫切的事情亟待解决,这就是他必须要改变自唐末以来,武将拥兵自重、专横跋扈的恶劣作风。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就算是打得下江山也守不住,即便是能够做到统一,也不免再度分裂。

乱世仍将延续,北宋也无法逃开沦为五代之后第六代的命运。然而,武将骄悍的风气毕竟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五代中的历代帝王也都在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多次的尝试。

但每一次努力,却往往惹得流血厮杀、烽烟四起,甚至招来一个身死国灭的下场。那么,赵匡胤又要靠什么样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最终他又能否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呢?

赵匡胤平定二李之乱后,某日召见谋臣赵普,对他说道:“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这就是向赵普询问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办法。

赵普做出了如下回答:“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它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这番话,把天下祸乱之源归结于藩镇势力太重,说得有一定道理。

唐朝就是亡于藩镇之手,五代之中后梁起于汴州,后唐、后晋、后汉起于河东,后周太祖郭威在魏博起兵,可以说五朝皆出于藩镇,后唐、后汉更是直接亡于藩镇之手,可见藩镇势力在五代的影响力之大。不过这一问题,在后周时期就已经被柴荣所认识到了。(未完待续。)

最新小说: 贴心萌宝荒唐爹 空军:从空中撞机开始崛起 虐心成魔 云绾宁墨晔神医毒妃腹黑宝宝 超级强国:开局登基 我家工厂通古代 歼二零黑丝战记 从斗罗开始俘获比比东 超级抗战:神级战争之王 穿越成夏国三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