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加上这几天一没吃好饭,二没睡好觉,三又心情不好,张智从科技馆回来,一进到宿舍,就倒在床上瘫软地睡去。
第二天是假期的最后一天,对于能否见到苟夏青,他已经无能为力,也筋疲力尽了。他安慰自己:“再忍忍,一切等到假期过完吧。”
吃了早饭,他逼着自己去了学校图书馆。还有论文开题报告的事情等着他,他不敢大意。
坐在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张智的注意力才真正被拉回到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上:
准备选哪个研究方向?
这个方向的国际性研究进展如何?
课题的创新性在哪里?
有最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吗?
中途万一做不下去怎么办?
这些问题现在都一一摆在他的面前,绕不开,躲不过。他一边翻看着文献,一边在笔记本电脑上查找陌生单词的释义,这严重影响了他阅读文献的速度。
张智不得不承认,这几年,自己不仅远离科研一线,而且阅读文献的数量太少,前段时间虽然集中阅读了一部分,但是,难以满足开题的需要。为此,他的心里又多了一份焦虑,其他的事,真的是顾不上了。
五一假期过完刚一上课,导师田东晟教授就召集他的研究生们讨论各自课题的进展,并通知张智,尽快确定选题,着手撰写开题报告。
田教授提醒大家:“选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如果你发现了一个极少有人触碰的研究领域,先不要高兴得太早。”
看着自己的学生满脸疑问的神情,田教授接着说:“这很有可能不是前人的疏忽,不是前人没有发现这个领域。这很有可能是什么情况呢,是因为这个领域不具有研究价值,或者说是,已经有人尝试过后,发现无法进行深入研究。”
“田老师,如果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那怎么才能做出这种正确的判断呢?”一个同学问。
“这就要看你在这个领域里到底掌握了多大的信息量。对阅读文献,不能浅尝辄止,千万不要轻易地以为,一个空白的研究领域就这样等在那里被你发现了,一定要多方论证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耐心理性地做出判断,确保顺利通过开题答辩。”
田教授的话,一言以蔽之,集中精力大量阅读文献是当务之急。
接下来的时间,张智不得不把自己埋在文献堆里,挣扎苦读,心被迫渐渐静了下来。因为他必须要尽快确定博士论文研究方向,这是一点也耽误不得的事。
开题报告的重要性、紧迫性不言而喻。对张智来说,如果迟迟开不了题,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计划,而且有可能导致延期毕业。这一点,田教授早就提醒过他。
他一方面抓紧时间阅读文献,一方面想着怎么才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以帮助自己打开课题选择的思路。
他想到了甄福喜。
两年前,甄福喜就告诉张智,他已经成为博士生导师。张智想听听甄福喜对自己开题的意见,于是,他在qq里跟甄福喜聊了起来。
张智的qq名是“若水”,甄福喜的qq名是“甄某人”,他们这次的聊天记录是这样的。
若水——老兄,你老弟正在受煎熬。我现在被开题报告的事绊住了。
甄某人——在读博的最初阶段,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大概的研究方向,老弟有吗?
若水——说实话,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
甄某人——根据我这两年遇到的情况,如果有的话,这种最初的想法,经常会被导师否定,不知你现在是不是这种情况。老兄的建议是,要不怕放弃自己已经熟悉的研究领域,避开自己不愿意走出来的那个“舒适区”。
若水——老兄说的有道理,我还真是想过,要不就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再延伸一下选个题目。
甄某人——你这种想法其实很普遍。但是,这个恐怕很难通过。我们的学生里就有不少这种情况。开题答辩的时候,答辩老师对你的硕士论文都是了解的,随便问几个问题,就有可能推翻你的题目。你想想,硕士论文你已经做了三年,博士阶段再接着做,随着文献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创新性肯定非常有限。
若水——说句实话,这几年没有怎么做课题,但兼着协会这块工作,倒是有机会了解不少技术前沿的一些东西,可是不知怎么回事,到了自己想从中找个课题,却总感觉集中不到一个具体的点上,似乎所有东西都知道,但知道的又都是泛泛的。
甄某人——哈哈,老弟,这就是老兄一直想提醒你的地方,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开口,这几年看你在协会干得挺投入的,想着你可能就顺着这条路走下去了,不再打算搞科研了。说实话,我没想到你会继续读博士。
若水——不读不行了,现在随便一个场合,一亮身份都是博士,我这个秘书长面子上有点挂不住啊。再说,老弟现在是很羡慕你老兄的,有远见,选择了现在这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又有社会地位,真的羡慕。
甄某人——哈哈哈,老弟,理解理解。你不会是也有了这种想法,也想往这条路上走吧。
若水——一言难尽啊。
甄某人——既然你这个秘书长干得不错,那老兄就根据你这个秘书长的身份,给你提供个思路吧。
若水——迫不及待。
甄某人——你们协会下面那么多企业,那些大企业里一定会有不少科研项目,你可以找一些这样的横向合作课题,可能会成为你不错的开题方向。
若水——老兄的指点太到位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只是一直想顺着文献的思路找到一个缺口。
甄某人——不过,在选择的时候,还是要看自己的定位。如果只是为了拿到学位,那选题的范围就很大,但毕业的时候,有可能你的博士论文做完了也就完了,你看多少博士阶段的研究成果最后都被束之高阁。
若水——老兄的意思?
甄某人——如果是为了将来继续走科研的路子,那这个课题方向就要考虑和今后的研究能够很好地衔接起来。这是老兄作为过来人的一点切身体会。
若水——老兄的意思,还是要从课题的实用性上考虑。
甄某人——算是吧。咱们两个人,尤其是你,在曙光院是从实战中干过来的,再去搞那些偏基础性的研究,你会觉得你耗不起那个时间。你换位思考一下,就咱们这个专业领域而言,本来就偏重于实用技术的开发,如果一个学生的博士论文题目紧贴经济建设主战场,哪个教授会站出来反对呢。
甄福喜的意见,无疑是具有建设性的。一直以来,张智对甄福喜的帮助不小,所以,甄福喜也是真心想帮助张智做好开题报告,顺利拿到博士学位。
跟甄福喜聊过后,张智的思路受到了很大启发,但是根据自己现在的实际情况,完全抛开熟悉的研究方向是不现实的。他想,把自己前几年接触过的一些研究领域好好梳理一下,应该是可以找到一个好题目的……
这时,靳小亮已经申请到了美国一所大学博士后的名额。张婧也已经完成了博士论文的答辩,即将毕业。
张婧现在很矛盾,她面临三种选择:一是自己也申请美国的博士后;二是自己留在国内找工作;三是暂时什么也不考虑,到美国陪读。
张婧给张智打电话,把三种选择面临的具体情况向哥哥做了分析。
她说,第一种选择的结果,即使申请成功,但因为自己学的是化学专业,又没有任何在美国高校的学习经历和学位,那之后在美国的发展空间不会很大。第二种选择相对保险一些,但要和靳小亮分开,至少要异国生活两年,这两年里,从很多方面考虑,肯定是存在很大变数的。第三种选择,那就是在一定时间里可能要放弃自己的事业,或者也很有可能放弃自己的专业,这样,也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听了妹妹的分析,张智说:“这首先要看你们两个人是怎么规划的,其实你自己已经把什么都考虑清楚了。现在的问题是,你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家庭,是事业,还是两者兼顾。”
“当然是两者兼顾了。”张婧表明自己的态度。
“那就好办了。”张智说,“你去陪读,你也有机会申请博士后,也有机会申请到工作签证,这样就可以两者兼顾。你想想,你的前两种选择其实和第三种选择都不冲突。”
“可是,我想着陪读的话,自己放弃的太多了,其实靳小亮也是这么帮我分析的,但是,他这样分析的时候,我并没有接受。”张婧说。
在对待妹妹的这个问题上,张智的选择依据是,有更高的发展平台,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也正是他为自己确立的一个原则。
“你把你的想法再给爸妈打电话说说,听听他们的意见。”张智建议妹妹。
“咱爸咱妈肯定也是听你的意见。”张婧很信任自己的哥哥。
“哥,你的开题方向定了没有?”张婧又问起张智开题报告的情况。
“差不多了。眼前正在忙这个事。”张智在电话里敷衍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