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怀忐忑殿前应答,好皇帝称赞有加,
开脱太医免是非,神医回家皇恩下。
话说圣宗皇帝传旨,李明师徒随着袁世祥进殿。殿中央,龙椅上坐着圣宗皇帝。龙案前,跪了一片文武大臣。袁世祥,带着李明师徒在龙书案前跪下,赶忙高声呼喊。
“万岁,万岁,万万岁!”
圣宗皇帝,“下面可是李神医。”
李明赶紧磕头,“草民李明,叩见万岁,万万岁。“
圣宗皇帝,“老先生不必客气,平身,赐座。”
李明,“多谢万岁,这金殿之上哪有草民的座位?”
圣宗皇帝,“听说老先生是京西有名的神医。不知宫里的这场时疫怎么样了?”
李明,“万岁请放宽心,刚才我看了紫焉公主,也看了宫里其他得病的人。经过小徒三天的诊治,病情已经基本上稳定住了。紫焉公主的病,已经基本好了,就是有点儿身体虚弱,还需要静养10天。其他人的病,已经完全好了。但是这是一种传染病,为了确保皇宫其他人的安全,这些病人都不能够出来走动。虽然病好了,他们的传染性还是有的,传染期还没有过,所以要让他们禁足。”
圣宗皇帝,“请问老先生,这场时疫是从何而来呢?”
李明,“瘟疫这个东西,都是机缘巧合,谁也说不准。我们现在遇到的这场瘟疫,民间已经很早就小面积的发生了,我和我的小徒弟都遇上过,所以这一次,小徒弟李德仁,也是机缘巧合,根据皇榜上说的情形,和皇宫发生的病情,很快就断定了,这是一场时疫。一是靠皇帝的洪福齐天,二是靠我小徒弟及时发现,三是靠对症下药,所以还没有酿成大祸。说到底,是大辽国国泰民安,上天保佑。”
圣宗皇帝,“为什么会发生时疫呢?”
李明,“时疫的发生并不少见,在民间每个年头都有发生,只不过是有大有小,在不同的地方罢了,万岁不要对此忧心。首先是,现在是冬春交际的季节,天干地燥,士气上升,人的肝火上升,有些病就容易流行。第二是,宫里的人长期在宫中生活,活动的范围就那么一块地儿,人群相对稳定,所以也容易流行一些病。第三是,公主体弱,长期在深宫内院生活,没有什么抵抗力,有时候小病拖成了大病,不流行的病变成了流行的病。”
圣宗皇帝,“太医院的御医们,他们也都来自民间,可以称得上国医圣手,怎么就这么简单的时疫都看不出来呢?”
李明,“宫中太医院的御医们,他们的专长是疑难杂症,对这些小病研究的不多,对于这些流行的病,就更没有什么研究了,所以容易造成误诊,即使诊断正确了,不能够对症下药,或者是下的药力不够,也容易小病拖成大病。看病不能够完全依靠医学典籍,看病主要是看你的判断能力,看的人多了,看的病多了,自然就会成为国医圣手,这就是一个熟练的过程。虽然以前他们都是民间来的,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他们每天,固定看几个人,就那么几种病,难免荒废他们的医术。这可不能赖他们呀。”
圣宗皇帝,“老先生可以到宫里来,替朕掌管太医院。老先生可愿意呀?”
李明赶紧跪倒,一边磕头一边说,“谢主隆恩,老朽已经是老迈昏庸,已经不堪大任了。请皇上还是让老朽在民间做个医生吧,老朽感激不尽。”
圣宗皇帝,“老先生请平身。将来,朕有了毛病,到哪儿可以找到你呀?”
李明,“万岁,老朽就住在京西,良乡县一个人小山村。如果皇上有召唤,老朽一定很快就到您的身边,任凭皇上使唤。”
圣宗皇帝,“老先生医术精湛,而且教了这么一个好徒弟。你可以回去颐养天年,在民间继续行医,造福一方。朕能为你做什么吗?”
李明,“万岁爷能把小老儿放回去,为乡亲们看病,就是给老朽最好的恩赐了,哪里还有什么敢劳动您万岁的呢。”
圣宗皇帝,“袁世祥,你带朕送老先生回乡。朕赐给老先生一顶八人大轿。一路之上,所过州县衙门,都要接送。”
袁世祥,“奴才领旨。”
圣宗皇帝,“李德仁,你现在不能走。我和你的约是十天,十天以后,宫里的时疫完全结束了,你再回去也不迟。”
李德仁,“草民李德仁,领旨。吾皇万岁,万万岁。”
说完三个人退出了大殿。
袁世祥,“老先生,我们这一次把你们家的药材铺都拉干净了,您看看需要多少钱?我去找采办处,拿了银子,咱们一块走。”
李德仁,“你不能走,你去回皇上,派另一个人去。你还得跟着我,要不然在宫里谁听我的呀?”
李明,“德仁说的对,还是看病要紧。我领着几个徒弟自己就回去了。”
袁世祥,“那可不行,老先生,你这可是抗旨不遵呢。还是我去找皇上,找另外一个总管送你回家吧,这样既不抗旨,还可以协助德仁兄看病。”
这时候一个小太监匆匆的跑来,紫焉公主有请李德仁大夫。李明回去收拾东西,袁世祥回去找皇上,李明跟着小太监来到了紫焉公主的长宁宫。
正是:
金殿上对答如流,救人性命无所求,
医者仁心心善良,名誉地位视粪土。
紫焉公主派人请李德仁,一个妙龄少女,一个英俊少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