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子的话传达了一个信息,修真界除了散仙之外,是有真正的仙人存在的,但无一不是被人从仙界送下来的。56书库不过送下来的条件也是极为苛刻,需要一位仙帝或是九位仙君合力,才能暂时打开逆行通道,不过因为逆行通道的特殊性,能从仙界下到修真界的仙人,修为不会太高,能达到大罗金仙级别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数量还不能太多,每次最多不能超过三人。最麻烦的是,每次打开逆行通道后,施法的仙帝或仙君都要花大量时间恢复元气,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打开逆行通道派仙人下界?
凌云子神念一动,在吴莱周围布置了空间禁制,把吴莱所在的整片空间与外界隔离,很快吴莱就觉得不对劲了,他发现自己好像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犹如牢笼一般,空间被封锁。为了证明这一点,吴莱掐了个瞬移的法诀,但是最熟悉的瞬移竟然失效了。接着吴莱尝试前进后退左移右移,发现周围都有一道无形的墙,他只能移动一定的距离,就被阻隔。
“这是——”吴莱疑惑地问道。
凌云子有些得意地说:“这就是大罗金仙才能施展的空间封锁,当初贫道和那个大罗金仙比试的时候,他施展了这一招,贫道险些吃了大亏,比试之后,贫道领悟了这一招。”
当初凌云子被空间禁制困住,他拼尽全力打破了这个禁制,那个大罗金仙直接认输,其实那个大罗金仙也是才进阶不久,空间禁制不太完善,所以被凌云子给打破了。
后来凌云子和那个大罗金仙交换心得,凌云子领悟了这一招。对于那个大罗金仙来说,空间禁制不算什么,只要晋级大罗金仙,就能掌握,所以他才将这个告诉凌云子。在他看来,凌云子掌握了空间封锁也不一定能渡过天劫,散仙的最后一道天劫不是开玩笑的,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那样简单,仙界那么多仙人,以前是散仙之身的少之又少,也就是说,渡劫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当然,凌云子如果侥幸渡劫成功了,那个大罗金仙相当于卖给好给他,毕竟以散仙之身成为仙人的人虽然少,但是成就非常大,前途不可限量。
“看来蛮厉害的嘛!”吴莱夸奖道。
凌云子胜券在握,意气风发地说道:“道友,这个空间封锁可是能困得住大罗金仙的。”
吴莱被困在其中,研究了一番,并不能突破。
见吴莱一直在那个封闭的空间里,凌云子开口道:“道友,如果你不能突破这个空间禁制,脱困而出,那就认输吧。”施展这个空间禁制很耗心神,他也想速战速决,而且,单单凭这个,是杀不死吴莱的,只能将他困住。如果逼得吴莱狗急跳墙,自爆,也是能打破这个空间禁制的。
“谁说我不能打破?”一股强大的气势从吴莱的体内涌了出来,全身光芒流转,毁天灭地的力量在一瞬间爆发。
只听得吴莱大喝一声:“天地无极,给我破!”
原本还是牢不可破的空间禁制在吴莱气势爆发的那一瞬间就碎成了无数块,而凌云子在空间禁制碎裂的那一刹那,立刻遭受到了反噬,喷出了一大口鲜血。事实上,他以散仙之能,施展空间禁制,本来就万分勉强(如果渡过最后一次天劫,施展起来,就轻松自如),如今被吴莱打破,自然受了点伤。
其实吴莱只是一直在研究这个空间禁制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研究了半天,没任何头绪。笑话,他对天道的感悟还没达到相应的境界,当然不能明白,等对天道的感悟达到了,对于空间法则的运用自然会水到渠成。
凌云子不可置信地看着他。当凌云子掌握了空间封锁之后,再和那个大罗金仙比试,连那个大罗金仙都可以困住,没想到被吴莱轻而易举打破,那吴莱的实力可以想象。
凌云子大感头疼,修真界什么时候来了这么个妖孽,比他还要妖孽!
凌云子认赌服输,向拱手道:“道友神技,贫道甘拜下风!还请告知尊姓大名!”
既然凌云子低头,吴莱也就见好就收,淡然道:“我叫吴莱,自号无极天尊。”
“无极天尊?”凌云子一下子愣住了。
吴莱好奇地问道:“怎么了?有问题吗?”
凌云子苦笑道:“吴道友,你有所不知,天尊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自称的。”
吴莱反问道:“为什么?”他更加好奇了。
凌云子突然转移话题道:“吴道友还很年轻吧?依贫道看,修真应该没有两千年。”
吴莱下意识地回答道:“呃,实话说,我现在才二十一岁。”
“什么,才二十一岁!”凌云子像看怪物一样看着吴莱!这实在是太妖孽了啊!变态啊!(吴莱:人不变态枉少年!)二十一岁就有了大罗金仙以上的实力,他以为他是仙界土生土长的原住民啊!在凌云子看来,只有仙界的原住民才能如此妖孽,毕竟环境不同,但是看吴莱的模样,不像作假,高手的话,是不屑于去撒谎的。
见凌云子似乎有些不相信,吴莱很诚恳地说:“我确实只有二十一岁,不过另有际遇,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修为。”
对于际遇这一说,凌云子很赞同,能有这样的修为,肯定$淫荡小说 /class12/1.html是有好的际遇,像他自己就是如此。虽说他自创法诀,但是年轻时走南闯北,也有过很多际遇,因而才有今天的成就。
凌云子说:“阁下如此深厚的修为,应该不是泛泛无名之辈。”
吴莱笑道:“我一直在深山之中闭关潜修,这次是第一次出来行走。”
凌云子深以为然,修真界有好多修真者,都一直在隐秘的地方闭关潜修,很多实力强大的人,都默默无闻。“原来如此,不过很快道友的名号就要响彻修真界,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