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章破敌
在贞郡军阵阵的呐喊声中,原本已经跪坐在地、一动不动的吴方竟又缓缓抬起头来,血红的眼睛怒视着前方的贞郡军,猛的大吼一声:“杀”
只见浑身上下血迹斑斑的吴方,以灵刀支撑着身体,硬是站立起来,踉踉跄跄的向前走去。???中文 w8w?w?.?881?z?w1.从他身上流淌出来的鲜血,在地上留下一条触目惊心的血痕。
当他走到距离贞郡军还有十步远,举起灵刀,正准备向下劈砍的时候,对面的火铳声响起,密密麻麻的弹丸打在他的身上,一团团的血雾在他的周身上下腾出。
吴方嘶吼一声,再次跪坐到地,可紧接着,他怒吼着又一次站了起来,执念的继续向前走去。
他与面前的贞郡军已近在咫尺,高举的灵刀向下劈砍,可是砍中的只是一团空气,他现在业已无力再施放灵武技能。
随着他这一刀砍落,他再站立不住,一头向前扑倒。附近的贞郡军齐齐向前跨步,围站在倒地不起的吴方四周,火铳齐举,一同向下刺去。
此时在贞郡军的人海中已然看不到吴方的身影,只能看到一道道的血箭在人群的中央不断溅射出来。
没过多久,人群中的一名贞郡军的兵卒高高举起一颗血淋淋的断头,向四周连声嘶吼。周围的贞郡军见状,齐声呐喊:“风!风!风”
吴方,灵武精湛,骁勇无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谋虑过人,通晓兵法,又善于治军,像他这样文武双全的全能统帅,即便是放在整个风国,也找不出来几个。
可惜,最后砍下他头颅的只是贞郡军中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兵,令人可悲又可叹。
吴方之所以会成为叛军,完完全全是被逼的,可是在他投入叛军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站于上官秀身边的蔡煌看得清楚,心中长吁口气的同时,也在暗暗感叹,灵武强如吴方又能如何,在火器时代,在千军万马当中,灵涅槃境的灵武高手也仅是沧海一粟罢了,微不足道。
吴方的头颅被贞郡军挂在旗杆上,而后,大军重新列阵,迎击前来营救的叛军主力。
在叛军看到吴方断头的那一刻,叛军的军心就已经散了。有的将领主张立刻撤军,龟缩进防线内进行防守,有的将领则主张为吴方报仇雪恨,与贞郡军决一死战。
在大战之前,叛军这边连是战还是撤都没达成统一的共识,此战打起来,结局也就可想而知。
一方是十万的贞郡军第一军团,一方是十六万之众的叛军,双方于神池北面的平原地带展开正面决战。
双方谁都没有地理上的优势,而叛军的兵力比贞郡军足足多出六万多人,按理说,叛军在战场上应该具备压倒性的优势,而在实际的交战当中,叛军的优势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以寡敌众,贞郡军不退反进,前方是重盾兵在前排列盾阵压住阵脚,后面是火铳兵的不断射击。再后面,是贞郡军各火炮营的齐射。
叛军的布阵和贞郡军基本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贞郡军的阵营中夹杂了大量的臼炮。
臼炮不大,炮体是典型的短粗胖,下面是四四方方的底座,上面固定着一个又短又粗的炮筒,射时,炮弹是往空中打,以抛物线的方式往对方阵营里砸。臼炮的射程并不远,但却可以有效的避开前面的己方兵卒,把炮弹直接打入敌营,而且臼炮的底座上有两个把手,只需两个兵卒就可以轻松的抬起,随着己方的阵营往前推进,携带极为方便。
可以说臼炮就是现代迫击炮的前身。看起来不起眼,原理也很简单,但在实战当中挥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贞郡军就是靠着臼炮,能精准地攻击到叛军前排的重盾兵,将叛军的前排盾阵一次又一次的炸散。
失去前排重盾的保护,后面的兵卒将直接面对敌人火铳的射击,人们是成排成片的扑倒在血泊当中。
更要命的是,叛军的战斗步调还不一致,有的兵团一个劲的往前突进,有的兵团则是进军缓慢,甚至还有些兵团在驻足不前,这就是开战之前,各叛军将领思想不统一的结果。
所以叛军的兵力的确是有十六万之众,但实际与贞郡军展开战斗的兵力,远没有十六万那么多。
看到叛军有三支兵团率先推进上来,贞郡军的两翼加突进,中军缓慢推进,整体阵型变成一个巨大的口袋阵,把突进最快的三支叛军兵团包在其中。
这三支叛军兵团都是精锐,将士们也都很善战,可惜,现在他们面对的是贞郡军,军备武装到了牙齿,而且身经百战,战斗理念之先进,在列国当中都堪称屈一指。
三支叛军兵团迎战三面围攻过来的贞郡军,战斗打得惨烈,将士们拼死作战,可仍阻挡不了贞郡军的推进。
他们以为后面的己方大队人马能跟上来增援,可是直至他们被贞郡军杀倒在地,都未能等来后方的援军。
另外那十几支叛军兵团不是不想过去援救,只不过在向前推进的时候,遭受到贞郡军后方火炮营的猛烈炮击,本来斗志就不强的叛军见贞郡军的火炮太过凶狠,己方若继续往前行进,伤亡将极大,便暂时停止了推进,想等贞郡军的火炮哑火之后再往前增援。
结果贞郡军的炮弹就像是永远都打不光似的,火炮的齐射一轮接着一轮,哪怕都打在空地上,哪怕一轮齐射下来,没伤到叛军的一兵一卒,贞郡军的火炮仍在无休止地做着炮击。
这在叛军看来,简直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叛军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就不得不提双方的工业基础了。贞郡军有贞郡锻造坊做后盾,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军火生产工业,不管是火炮还是炮弹,皆为大批量的生产。
所以在贞郡军的观念当中,从来没有担心过弹药的过度消耗,这一批的弹药打光了,后方有十批、百批的弹药等着他们砸向敌人,一门火炮因为连续的射击而毁坏,后方有十门、百门的火炮等着他们去挑选。
可叛军不一样,叛军别说没有军火生产工业,连工业基础都没有,他们的火铳、火枪乃至炮弹、弹药,全靠贝萨国的援助,先不说贝萨国的援助终究是有限量的,就算是没有限量,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运送过来,也需要花费极长的时间,难以满足战争需求。
所以叛军的弹药从来都是扒拉着手指头算计着来用,一颗炮弹,即便不能炸死几十名敌人,起码也得是笃定了能杀伤到敌人,他们才会把这颗炮弹打出去。
像贞郡军现在这种只为了阻止他们的推进,把无数的炮弹倾泻在无人空地上的做法,他们当然是无法理解的。
火器战场上,双方将士比拼的已不局限于战术战策,乃至军心士气,另外,工业基础、综合国力,也都成为决定双方胜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工业基础和综合国力上,叛军无疑是吃了大亏的。
当贞郡军的炮击终于告一段落时,叛军再往前看,前方哪里还能看到己方率先突进的那三支兵团的影子,贞郡军的军团仿佛一头张开血盆大口的怪兽,把己方的三支兵团活生生的吞掉了。
战斗至此,叛军的斗志已然是大幅度的锐减,驻足不前的兵团继续驻足不前,推进缓慢的兵团,则推进的更加缓慢。
可贞郡军不同,仿佛没有吃掉叛军的三支兵团似的,继续往前匀推进。
双方更大规模的战斗,再次展开。
这一战,由中午一直持续到夜晚,经过一整天的激战,贞郡军的伤亡只有两万左右,反观叛军,伤亡已多达八万之众,二十万的大军,现在可战之兵已不足十二万。
如此战况,对于叛军士气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
此时此刻,叛军上下的所有人,都已看不到己方还有取胜的希望,可能人们都忘了,就在白天的时候,他们还嘲笑过贞郡军不堪一击,名不副实,虎狼之师也只是待宰之羔羊,而现在,虎狼之师还是虎狼之师,可他们,则沦为了待宰之羔羊。
绝望的情绪在叛军当中迅蔓延,全军上下的士气已低落到了谷底。
随着夜色越来越黑,贞郡军的推进终于告一段落,叛军也总算得到了珍贵的喘息之机。
叛军内部,主张撤退的声音越来越多,最后叛军的将领们终于达成共识,全军后撤,退回到防线之内死守。
可是叛军的心理,早已被贞郡军那边料到,叛军的回撤路线,也早已被绕行过去的贞郡军提前封堵住。
叛军撤退的时候,于乌漆墨黑的夜晚中,一头撞进了贞郡军布置好的埋伏圈中。
贞郡军火力全开,对企图撤退的叛军给予迎头痛击。
回撤的叛军被杀得大败,丢盔弃甲的败退回去。不过贞郡军的进攻并没有停止,贞郡军的各兵团借助夜幕做掩护,不断的对叛军起猛攻。
双双的激战又足足持续了一个晚上,等到翌日天色大亮时,叛军的兵力又锐减了五万,由不到十二万已变成不到七万。
直到这个时候,叛军才意识到,贞郡军并不是想简单的打败他们,而是有更大的胃口,要把他们这二十万的大军全歼。
仗打到这种程度,叛军已不敢再轻举妄动,只能被迫的在原地布防,并派人往外突围,向上京求援。
叛军在原地构建起防御工事,贞郡军也没有对其继续动进攻,一个在外面围,一个在内死守,战事随之陷入僵持状态。
但这只是暂时的,叛军冲出防线,可不是来打持久战的,根本没带那么多的粮食和弹药,他们死守个一天两天没问题,但时间一长,饿也得被饿死。
叛军已成瓮中之鳖,贞郡军反而不急于动进攻了,与其打伤亡巨大的攻坚战,不如以逸待劳,等叛军主动跑出防线来突围,如果叛军坚持不肯突围,那就让他们统统饿死好了。
可以说仗打到这一步,大局已定,贞郡军胜券在握。上官秀没有留在原地苦等战事结束,而是带着一支兵团,去清扫叛军在神池外围布置的防线。
叛军主力早已不在这里,留守在防线内的叛军兵力,都不足五千人。其中大部分龟缩在黄吉等谋士所在的要塞当中。
当上官秀率领贞郡军来攻时,要塞内的这几千叛军倒是表现出顽强的斗志,在要塞的城墙都被炸毁的情况下,仍在要塞内坚持战斗。
可惜,双方的战力差距之大,已不是靠这几千叛军的斗志所能弥补的,双方交战了一个多时辰后,要塞被贞郡军攻破,要塞内的三千多叛军,战死两千多人,另有一千来人被贞郡军生擒活捉,其中便包括黄吉等叛军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