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军工兵们开始逐渐熟悉中国地雷的制式特点,他们用血淋淋的经验,琢磨出了中国地雷触发所需要的压力是8到10公斤,这个重量设计是很巧妙的,即便是一些猫狗狐狸兔子在雷区上面奔跑,也不会引爆地雷。
但若是驱赶战马来扫雷,重量是足够,但意义却又不大了,因为马的步伐太大,一大片面积里只踩到几个点,一片雷区跑下来,能引爆一个俩的,就算不错了。
总的来说,还是探雷针靠谱。虽然速度缓慢,器械简单无技术含量,工作方法更是原始,但由于效果最可靠,直到未来的二十一世纪,探雷针仍然在各国部队里使用。
工兵们在适应了这个触发压力后,到了26日,探雷的效果大大提升,连续画出了几十个白圈,这就是制式武器的弱点,找到了弱点之后,可以以此类推,举一而反三。27日的时候,情况仍是如此,尼格里在望远镜里头,看着这一切,嘴角微微露出了一丝笑意。
但没等这一丝笑意再扩大,只听见熟悉的"轰隆"一声,一名工兵又被炸飞了,紧接着与他平行的一名工兵,也触发了一颗地雷,这个工兵反应倒也快,朝后一倒,随着"轰隆"一声,虽然身上被炸得血肉淋漓,但他的性命却保住了。
随后这个侥幸逃过一难的士兵,向上级报告自己碰到的是一个绊雷。
所谓绊雷,又叫绊发雷,并不是靠踏板发动点火装置的,而是将一根绊线系在草丛中或小木桩上,离地面10mm左右。一旦绊线被拉动,就会解开引信击针,引爆地雷。地雷是由整块铸铁所制作而成,上面打有很多沟槽,这样爆炸时,会飞出大量的碎片。
刚才就是法军工兵的土探雷针钩到了绊线,不过现在法国人知道了绊雷的存在,一下子提高了警惕,迅速改进了探测措施。首先是砍下十米左右长的树杈,两个人一齐端着,在地面一顿横扫,然后一阵猛拍猛打,最后再用探雷针仔细点测。
就这样斗智斗勇,法军在付出了十几个工兵死伤的代价后,到了28日,终于逐渐接近了大青山,同时探测的热气球也不断观察山顶的防御布置,炮兵部队也根据热气球的指示,不断炮击山顶的目标。
此时山上的中国守军真正感觉到了压力,法军正在有效的排除雷区,估计很快就会发起地面进攻。
指挥官苏元春,曾经在北宁与法军激战过,知道法军炮火的厉害,因为对方有天空中热气球的配合,可以随时调整攻击坐标,其准确性要远远强于中**队。如何才能对付对方的热气球呢?既然还没有办法把热气球打下来,只能故布疑阵,干扰对方的情报。
为了能迷惑对方,苏元春曾向指挥部建议,要求大量部署假部队,假设施。这个建议迅速大量的推广开来。
于是在中**队的阵地上,包括这大青山顶,也就出现了大量的假士兵,还有假的营房,假仓库,假堡垒,尤其是大量假炮,就是将与大炮长短粗细相当的树干,用类似的颜色涂装好,摆成炮兵阵地,与真的阵地交错相间。不出苏元春所料,这些伪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极大的分散了法军的火力,保存了有生力量。
此时他手上的兵力有5个步兵营,以及两个炮兵连,一共约2500人,另外还有越南潘廷逢部1500人。其中在第一线正面放了两个营,一千余人,两个炮兵连放在阵地西侧,潘廷逢部则驻扎东侧,其余三个营则先埋伏在后方的坑道里。
此时法军已经推进到山下,进入了山顶炮台的射击死角,并且在雷区里开辟出了几条安全通道,随着指挥官拉盖儿一声令下,法军开始攀登山坡。
苏元春知道半山腰上也埋着一层地雷带,位置在距离山顶300米至700米的范围内,这样的距离处于山顶步枪的射程内,可以有效的干扰敌人探雷。他下令,等敌人一进入射程范围,所有官兵一律听口令,一齐开火打那些拿着树棍的法国工兵。
下面法军的攀爬速度越来越快,很快就接近了半山腰,苏元春居高临下,透过环形混凝土工事的枪眼,不需要望远镜,也能看清敌人的身影,走在最前列的,就是一排工兵,拿着根棍子,像个在道路中行走的盲人,到处点点戳戳,后面二十多米远处,则是一大堆步兵跟随。
看着已经非常接近雷区了,苏元春高喊一声"打!",一千来条步枪几乎在同时,发出了一声咳嗽。"扑咙通",法军立刻倒下一片,尤其是那些工兵,受到了"特别关照",每个人都遭到几个方向的射击,惨叫连连,非死即伤,几乎无一幸免。
拉盖儿命令还击,立刻从法军阵营里,机关炮喷出了无数条火舌,对着山顶一阵猛扫,打得环形工事上碎石纷飞,火星四溅,同时法军迈步跨过了前面的死伤士兵,对山顶发起了冲击。
这一路攀登,都没有发现地雷,这也麻痹了法军,以为山坡上不会再有地雷,也不管有没有工兵了,凭着一股悍勇之气直直的冲向山顶。
但很快,他们就失望了,刚冲没多久,一连串爆炸的巨响,十余颗绊雷被拉响引爆,大片的硝烟尘土,夹杂着被炸飞的手脚残肢血肉,犹如一阵黑雨,朝山坡下劈头盖脸的洒去。
这一阵雷响,立刻震碎了法军的幻想,拉盖儿立刻带队撤了下去,速度比来时快了何止十倍!
尼格里既愤怒又无奈,这些山坡上的地雷可不比山前的雷区,都处于山顶的火力掩护下,工兵又怎么能慢悠悠的一点一点的探测呢?
在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讨论后,法军确定必须换一种更加快速的排雷的方法,就是用**来进行引爆,但是现在手头没有专业的引爆器,只能和探雷针一样,因陋就简,就地取材。
具体办法是:利用越南山地竹林密布的特点,砍伐来大量成年十余米长的竹子,因为竹子中空,将其打通后,正好可以一节一节填充**,连好导火索,就可以成为一个简易的爆破筒。七八根长竹子一字排开,相互间隔几米,一起引爆后,就能清理出一大片空地。几个方向同时推进,就能迅速清理出几条安全通道来。
这样排雷可以说简单快速,就不需要工兵们冒着敌军的火力缓慢的探测了。但缺点同样显而易见,从山腰一路引爆上去,需要消耗巨量的**,但尼格里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接下来的几天,战场安静了下来,法军一边不停的砍伐竹子,一边将砍下来的竹子关节打通,按计算好的定量填入**。
到了7月2日,尼格里大致准备好了,制造了将近千根竹子爆破筒,本来按照他的计划,本来准备打造两千来根,但在弗雷的一再催促下,尼格里不得不提前发动进攻。
7月2日深夜,苏元春正在自己的指挥部里,跟越南将领潘廷逢吹嘘:"此地防御固若金汤,法国人是无论如何也攻不下的。"
潘廷逢出身官宦世家,靠科举考试的状元身份,成为阮朝的御史。虽然他并没有多少军事上的才能,但是抗法意志极为坚决,勇敢果断,而且正直廉洁,这些优点在越南官员当中可以说凤毛麟角,所以也深得中**方的器重。
此时他对苏元春的牛皮颇有点信不过:"还是谨慎些好,此地防御责任重大,将军不可大意。"
苏元春笑着摆摆手:"潘御史,你过虑了。法军一向不喜夜战,若是白天攻我,我等以地雷守护阵地,又以阵地火力守护地雷,这样相辅相成,法军又不能肋生双翼,凌空飞越,御史大可宽心......"
还没等苏元春说完,只听见外面一声巨响,"轰隆!",惊天动地,震耳欲聋。两人面面相对,还没反应过来,外面就有士兵冲进来报告:"报告!法军向我发起进攻!"
苏元春马上问到:"敌军是否正在探我雷区?"
"报告,没有探雷,似乎是用了奇特器具,地雷一层层的爆炸,几乎没有起任何作用。法军推进神速,已经突破山腰了!"
苏元春大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