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来得突然,纵然寻不出理由反驳,暮笙依然直觉出一种怪异来。她想了想,试探着说道:“那么,臣回太医署便为陛下细细甄选,看哪位医术高明的太医可提拔?”
孟脩祎拧了下眉,张口欲言,看到暮笙正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便温柔地笑了一下,轻轻捏了捏她的脸颊:“做什么这么看着朕?你如今忙得很,甄选新医正的事不必你管,自有其他几位医正协同太医令去办。”
她语气自然,与往常别无二致,暮笙完全找不出破绽,可即便如此,那种惶惶然的不安,不仅没有褪去,反倒愈演愈烈。
因先皇后生孟脩祎时难产而死,孟脩祎幼时极不得先帝喜爱,被撇在偌大宫殿一隅,几乎是自生自灭。身为嫡皇女,连几个庶出的皇子都比不上。但她要活下来,她知道自己嫡出的身份是其他几位皇子登上皇位最大的阻碍,因而,他们彼此争斗再烈,一对上她,也会团结一致。她比这座宫殿中的任何人都举步维艰,一个不慎,便粉身碎骨,也比任何人都有胜的欲、望,她的选择只有两个,皇位或死。
十几年的战战兢兢,宫廷磨砺练就她敏锐的洞察力;为了皇位努力讨好不喜欢她的父皇,让她学会隐藏情绪;而幼时心灵的颠沛,时时身处算计的不安,让她对事物有一种强烈的控制欲、望。
现在,她敏锐的洞察力又产生了作用。她发现了暮笙的不安。
倘若,只将她当做与大臣侍卫内宦无差的寻常人,处理起来便可少许多犹豫与迟疑吧?不知怎么,孟脩祎的脑海中闪过如此荒谬的念头。她在心中笑了笑,面上却极是正色地与暮笙道:“此皆小事,不值得你费心。你要留心的是,淮安君就要回来了,很快,就可以让裴伯安血债血偿。”
这句话,顿时就夺去了暮笙全部的心神。
百姓的抗灾能力颇为强韧,只要与他们时间休养生息,便可恢复生机。经过连日救济维护,受灾郡县终究稳定,百姓免于饥寒,喝上了一口清粥,好歹熬到了春日。朝廷将受灾之地民户重新造册,派发耕地,再派下春种,他们便能重建家园了。江浙之地,土壤肥沃,风调雨顺,过不了两年,便可将水患的阴霾全部驱逐。
身负重任的淮安君终于返京。经海定提示,他们查找的方向便明白起来,加上民心所向,诸人回京之时,已身负充足证据。
裴伯安免职归家,却仍操纵着朝堂。眼见淮安君归来,不免打起精神来。与他一党的大臣自是竭力为他辩护。孟脩祎不愿朝堂太过动荡,待裴伯安死了,这群人群龙无首,她自能从容收拾,便显露出余者不问,只诛贼首的意思来。一时倒有不少大臣迟疑起来。
在裴伯安眼中,皇帝这就是奸计百出,歹毒得很。
他一身便服,高坐堂上,看着底下神色各异的党羽,冷冷一笑:“诸位莫不是忘了往日做过什么?圣上放得过诸位一时,还能放过诸位一世?”
此言一出,众人一凛,面面相觑之后,忙站起身来,恭敬拱手道:“吾等唯裴公马首是从。”
皇帝已显露出獠牙,那三十余位同僚她说处置就处置了,哪怕劝谏的奏疏堆满案头,她都一丝不松,这样的圣上,哪是眼中容得下沙子的。
稳定下人心,裴伯安站起身,朝众人郑重拱手:“老夫遭难,诸位也轻松不得,眼下唯有同舟共济一途。陛下再铁腕,难不成还能清空半个朝堂?”
众人异口同声道:“愿与裴公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裴伯安满意点头,在场都是三品以上高官,只要大家扭作一团,陛下能将他们如何?她想做明君就要顾忌自己的名声,刻薄不仁义,可不能出现在她的身上。裴伯安满是深刻纹路的嘴角微微的弯起,露出一个隐晦的笑意。
突然,门外传来一声小厮的叫唤:“公子。”
堂上众人都朝门外看去。
裴伯安双眉微拧。
裴绍不情不愿地走了出来,在这些位高权重的大人们的注视下,心中顿时升起受到压迫的不自在来。然而他到底见过世面,理了理衣袍,便落落大方地走进来,冲着裴伯安行了一礼:“见过父亲。”
裴伯安面无表情地点了下头。
裴绍又含着谦谦君子的温润笑意,四下作揖:“小侄见过诸位大人。”
众人不知他怎么出现在此。若是裴公的大公子,倒可理解,这位小公子除了那年科考夺魁,便一直默默无闻,然而状元,每三年便有一个,常人听来高不可攀,对他们这些居高位的前辈而言,不过如此。
裴绍感觉到那种轻视,更是拘谨起来。
还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大人,和善笑道:“公子客气,不必拘礼。”
裴绍顿时松了口气。
裴伯安坐在高位,底下的情形看得一清二楚,相比那逆子的老成圆滑聪慧,绍儿还需多加教导。这短暂的失望没有逃过裴绍的眼睛,他抿了抿唇,想到备受人推崇的兄长,心中不平愈盛。
“你不在房中攻读,到这做什么来了?”裴伯安问道。
裴绍恭声道:“儿见天色已晚,父亲与诸位大人尚未用膳,赶来侍奉。”
裴伯安面无表情地点了下头:“这里自有仆从,你退下吧。”
裴绍顺从地低下头,拱手称是,无人看到在垂首一瞬,他眼中闪过的不平。
父亲口上说着看重他,却从不曾信任他。
朝廷上的争论进入瓶颈,淮安君带回的证据,足以指认裴伯安炸堤,裴伯安一口咬定证据皆伪造。这时,重要的证人临安郡守在狱中自尽,顿时,情势似乎又有逆转之势。
孟脩祎不禁好笑,亏他做了一辈子官,竟然以为如此负隅顽抗就可以阻止她。
暮笙看得殊为气愤,不过,她有别的事。
淮安君一回京便忙得脚不沾地,半丝空都腾不出。孟幼琳听闻孟幼舒回来,便闹着要家去,不愿再呆在宫中。
孟脩祎见暮笙专注朝上,恐她太过焦急,便令她送孟幼琳归家。
暮笙只得将自己接来的人,又好好的送回府去。
一路上,孟幼琳说个不停:“阿舒终于回来了,陛下说我长高了,不知阿舒看不看得出来。”
“你说阿舒瘦了么?奔波在外,定是辛苦,我回去便给她炖汤好好补补。”
“我天天都想念阿舒,阿舒会不会也是天天都想念我?”
满是兴奋与期待。
暮笙渐渐为她纯粹的欢喜所染,不禁想起那个能让她这般心心念念的人,连这段时日时刻被她惦记在心的进展都暂抛去脑后。
孟幼琳听到孟幼舒那刹那,那种打从心底散发的喜悦让她容光焕发。不需要看到,当孟幼舒靠近,她就知道她回来了。
与其说是她听见了熟悉的脚步声,不如说是她感觉到孟幼舒身上熟悉的气息。
这姐妹真是情深。暮笙不由叹道。
然而,当孟幼舒在看到孟幼琳那一刹那,扫去满面疲惫,只剩由衷惊喜地将孟幼琳拥入怀中,孟幼琳乖巧靠在孟幼舒的怀里,像小猫咪一般软软的唤:“阿舒。”暮笙总觉得,似乎,这姐妹二人的手足情有种暧昧的黏腻。
那念头一闪而过,快得如夏日天际的闪电。暮笙不得不在心中唾弃自己,真是,越发荒谬了,竟这般揣测纯洁的手足情。